时间:2018-08-09编辑:梓岚
宋应星,字长庚,明末科学家。他在明亡前夕曾任江西分宜教谕、福建汀州推官、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他弃官归里。由于当时的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的水平,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该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除此之外,他还有《野议》《思怜诗》《论气》等著作,但多已佚失。
宋应星——勇于探索,善于钻研
姓名:宋应星
生卒年:1587—约1667
籍贯:奉新(今江西奉新)
宋应星出身于书香门第,他小时候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家里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父亲想要儿子刻苦读书,将来做大官,以显亲扬名、光宗耀祖,因此对他管教很严。宋应星天资聪明,几岁就能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他反应敏捷,领悟能力很高,读书成绩很好。但他的兴趣不只在读书上,他对万事万物都感兴趣。
平时,宋应星完成了先生布置的功课,就跑到外面去玩。他喜欢游山玩水,喜欢田野里的牛、马,喜欢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更喜欢观看农民劳作。有一次,他在郊外看到一个老农在用筒车汲水浇地。农夫用脚交替踩着轮子,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再让它们流进田里。
他试探着说:“伯伯,让我来帮你汲水吧。”老农说:“恐怕不行,别累着你。”他说:“没事,你歇一会儿吧。”说着,他爬上了筒车。宋应星年纪太小,他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刚刚能踏动筒车的轮子,但他非常高兴。
正当他起劲地踏着筒车轮子的时候,父亲远远地奔了过来。眼看逃跑是来不及了,他跳下车来,站在那里等待父亲训斥。父亲走到近前,指着他的鼻子说道:“你生在书香门第,不好好读书,却跑到荒郊野外与粗俗的农夫混在一起,成何体统?”宋应星一本正经地说:“农夫没有什么不好呀,他们种田织布,供给我们衣食……”没等儿子说完,父亲已经气得脸色发白:“你,你倒是挺有主见,看我回到家里不好好教训你。”
父亲的教训并没有使宋应星改变自己的兴趣。第二天,他又偷偷摸摸地去看筒车了,而且看得非常仔细。筒车每转一圈,他就在面前放一枚小石子,以便于清楚地记录筒车转的圈数和速度。等到该回家的时候,面前的石子已有1500枚之多,说明筒车在不到半天的时间里转过了1500圈。宋应星想:筒车转了这么多圈,该汲出多少水呀。这些水要是用人力来汲,可能早就累坏了。想到这里,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和笔,绘出了筒车的结构简图。
回到家里,宋应星把筒车的结构图进行了整理。然后,他根据这张图和自己的记忆,找来一些木料。宋应星按照需要把木料加工了一遍,之后开始制作筒车的模型。模型做成了,他又感觉不称心,又拆掉重做。这样,宋应星做了拆,拆了做,许多遍才做出令自己满意的筒车模型。
这件事让父亲发现了,父亲十分恼火,对他大发雷霆,说:“你怎么如此不争气,我这辈子也不知作了什么孽,才生了你这样一个不务正业的东西。”事后,父亲还找到宋应星的老师,希望他帮助自己管教儿子。
私塾先生没有当即批评宋应星,而是说:“应星平时学习很好,不像你说的那样。不信,我可以让他当场背一篇文章。”宋应星听老师这么说,一口气背出了7篇文章。他的父亲和先生都很惊讶。宋应星解释说:“平时学习的时候,就一门心思地读书,其他什么也不想。等到功课做完了,我才去做别的事情。你们根本不用这么担心。”
这时,父亲也没话可说。但宋应星也体谅父亲的苦心,从此,学习上确实比以前更努力了些。不久,宋应星投师于族叔宋国祚,继而就学于举人邓良知。待年纪稍长,他考入本县县学,成为庠生。宋应星熟读经史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非常推崇张载的关学,并接受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对农学、天文学、声学以及工艺制造学很感兴趣,还曾熟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此外,他常与同窗好友到各地风景名胜游玩,相互问诘,相互激励,纵论天下大事。
1615年,宋应星赴省城南昌参加乡试。在1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了全省第三名。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前往京师(今北京)参加会试,但名落孙山。他决定下次再试。为了准备3年之后的会试,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进修。
进修期间,他夜以继日地攻读诗词歌赋,学问有了很大长进。1619年,宋应星与其他江西考生齐会京师,参加明神宗在位时的最后一次会试,仍未及第。自此,他弃绝了考科举的念头,转向研究自然科学,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宋应星故事启示
有主张、有见解,想好的事情就去做。
勇于探索新知,不要囿于成见。
身处逆境,依然保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推荐专题》》中国名人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