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04编辑:历史狂流
在全国性的姓氏排列中,陈姓大概处在第5-7位之间。但在福建、江西、广东、台湾等南方省份,却长期稳坐上第一把交椅。这说明陈姓氏是个活跃好动的姓氏,而且这种流动又带有明显的趋南性,向南,向南,“不指南方誓不休”。从发祥地南迁江浙,南迁湘赣,南迁闽粤,跨海过台湾,直到远涉重洋。陈姓以冲天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去国千万里,在世界各地创建自己的家园。
潮汕陈姓
陈姓乃虞舜之后,胡公满是他们的得姓始祖。这方面各类姓氏书籍谈得够多了。我们关心的是,潮汕陈氏如何从河南中州迁移到这里,中间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向后人诉说?有多少精神财富可供子孙继承?又有多少经验教训可供借鉴?
一、“陈氏开闽始祖”陈政、陈元光,“开漳圣王”陈元光
潮汕陈氏,跟陈政、陈元光有很大关系。
陈政、陈元光父子
陈氏世居河东(今山西),后迁至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朝高宗年间,泉州、潮州间发生被中央政府称之为“蛮獠啸乱”的反叛活动。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朝廷诏令归武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名和123名中级将校前来征讨。陈政在征战中因不服南方水土而病殁,下葬福建云霄将军山。朝廷又派陈政之兄陈敷、陈敏及陈政之子率兵前来支援,两批府兵5600名,合计58姓。
援军行至浙闽边界,陈敷、陈敏俱病殁。陈元光得袭父职,率军继续直下潮、泉。陈元光代父领兵,经历大小百余次战斗,从九龙江一直打到潮州。应潮州刺史之请,解了揭阳之围。他采取镇压与怀柔相结合的策略,对敢于虎装反抗的,他无情征剿;对愿归顺中央政府的,他给予宽待。终于基本平定了这场“啸乱”。
首先,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制止了一场没有政治目的的盲目分裂行为,强化了中央政权。同时也给当时尚处在蛮荒状态的潮州、泉州一带地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促进了这些地方生产力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次成功的以军事组织形式出现的移民运动。出征之前,唐高宗已在诏令中对这次出兵的任务和目的作了明白交代:“开堡建屯,共期垦治。
靖寇患于炎方,奠皇恩于绝域。”他率领的5600名府兵和123员中级军官大者携家带眷,肩苛农具,手执武器,车载粮食种子,预先作了在这一带安家落户的准备。陈元光本人也在诏令之列。也就是说,或胜或败,他都必须留在这里。
有些研究资料还表明,陈元光的第四房夫人种氏乃山越女子。说明他决心在蛮荒之地长期定居,便作出了和少数民族通婚之举。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上表朝廷,奏请在泉州至潮州之间广阔地带,建州立县。朝廷准其所请,设置漳州,任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福建始称“八闽”。
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少数民族首领率众潜伏于岳山(地处云霄县),元光不备,带轻骑入山,受蓝奉高偷袭中箭受伤,终因伤重不治,时年55岁。
陈元光(657-711年),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县),生于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仪凤二年(677年)继袭父职,任玉钤卫翊府左郎将,永隆二年(681年),授玉钤卫中郎将(官秩正四品下),并任岭南行军总管。进阶正议大夫, 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出生于颍川望族、开唐功臣门弟、将军世家。幼年时博览经书,贯通子史。长博通经史,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
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 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还在州内设36个堡,立行台于四境,作为军事绥靖和政治教人的据点。
对山越人以招抚为主,德威并重,和亲通婚,娶山越女子为夫人。对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对愿归顺者,划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称“唐化里”,亦称“九龙里”。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陈元光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
“开漳圣王”陈元光
陈政、陈元光被称为“陈氏开闽始祖”,也是潮汕大部分陈姓人氏的共同祖先。至宋代,陈元光的功绩才受到朝廷重视,被封为“开漳圣王”。
二、陈洪进献地得封王
话说漳州自从设州建县以后,陈元光祖孙父子五代先后主持漳州政事军务百余年,漳州有了一个较长的稳定时期,经济和文化均有较快的发展。以陈政为开闽始祖的陈氏,从此便在福建、广东发扬光大。唐朝到了中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后,政局便开始不稳定。北方又常常发生战乱,中原陈氏纷纷入闽入潮,这两省陈氏人数渐渐超过林姓,跃居首位。
唐玄宗天宝年间,漳州来了一位被贬官员,这人姓陈名邕,字崇福,号南山。他在朝官至太子太傅,因忤了权相李林甫才遭贬的。初居莆田,再迁惠安,最后安家落户在漳州南门外。
据漳州当地传说,陈邕定居漳州城后,其夫人高氏连怀九胎,俱是双胞胎,计生18个儿子。至最后一胎第十胎才生下一个女儿。因为开基祖一下子就儿孙满堂,所以繁衍至今,后代已启遍布闽粤,成为南迁陈氏中重要的一支。
他有个儿子叫陈夷则,进士及第,官至光禄大夫。陈夷则派下传至第五代时又出了个有名人物叫陈洪进,分居仙游县。他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起初投军清源镇(今泉州)节度使麾下,官至马步行军都校、副统军使,职务几等于节度副使当时节度使年已老迈,军权实际上掌握在陈洪进手中。宋太祖稳定中原之后,下扬州,取荆州,直逼湖广闽赣。陈洪进识时务者为俊杰,遣使奉表,献出泉州、漳州二州地图,表示愿意归顺中央政权。
宋太祖即封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留在京师,同平章事。之后又封他为杞国公,再进封岐国公。陈洪进知道宋太祖把他留在京城,虽不时封公亚爵,实际上是对他不放心。他便装病,长期深厚感情居简出。后来便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请求放他回漳州老家。此时他也真的老了,宋太祖知道他再也不会有所作为,又念他是主动请降、献城献地,就不杀他,放他回乡。不久,他便病逝漳州。朝廷追赠他中书令,累赠南康郡王,谥号忠顺。
三、“江州义门”陈氏
宋代,中国出了个有史以来既是空前也是绝后的大家族:“江州义门”陈氏。这“江州义门”就出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东桥镇义门陈村。
“江州义门”的创建者是南朝时陈朝陈霸先的后人。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就是那位既风流又无能的陈后主陈叔宝,陈朝就亡在他手里。陈叔宝有个弟弟陈叔明,封宣王。陈朝灭亡后,有子孙避难到福建仙游。陈叔明的儿子陈兼传至第七代,已是唐玄宗开元年间。
陈兼第七代裔孙陈旺迁到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开始在那里构建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成为“江州义门”的始祖。自此人口猛增,家族极其兴旺。至宋代仁宗年间,“江州义门”陈氏已经历了300多年,全家族人口达3900多人,田庄300多处。十九代人同居共饮食,实在是人间一大奇迹,历代受到统治者褒扬鼓励的山东曲阜孔子后裔孔氏家族,也无法达到如此规模。而一个没落小王朝的后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布衣儒士,却于江西庐山脚下一处平和的村庄里做到了。这不能不首先归功于庄园创建者的组织管理家族的能力和由他首订的义门陈氏家法。
《义门陈氏家法》共有33条,可说是中国宗法社会法典的缩影,也是中国儒学的精髓,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忠恕孝悌的思想。根据家法33条,家族内部管理有序,上上下下各有分工,无一闲人。家族内拥有学校、藏书楼、接待所、医室、祠堂、田庄管理部门,以及生产、生活用品设施。
但是单靠严格的管理条例——家法,单靠管理者高度的管理和组织才能,而没有大多数家族成员的自学配合,“江州义门”无论如何是无法维持几百年之久的,所以“江州义门”的成功主要还是应该归功于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凝聚力这种传统美德在江州义门的成员身上得到了淋淳尽致的体现。
由于一代又一代的理论灌输,家族内的大多数成员,都把这种家族聚居、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视为最高理想境界,是儒家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最佳教练所。家族内部团结一致,家族利益共同维护,把敬老尊长护幼视为天职,把光扬“义门家风”、让它世代绵延作为已任。
在主张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里,当然需要这样一个古风纯朴的田园牧歌式的家族来做典型和样板。最先看中它的是唐朝统治者,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赐立义门,这是义门名号的由来。到了北宋时代“江州义门”最为鼎盛显赫。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旌赐“忠孝世家”匾额。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太宗又御书“真良家”。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海等又上表宋仁宗,建议把“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化的样板进行褒扬,诏令全国学习。
但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小农经济那种自给自足的的生产生活方式,到底经不起历史的风浪,终有一天会解体。万其是当它庞大到超过管理者的能力时,矛盾就暴露出来了。试想百口尚且难调,又有谁能让几千人同搅一把勺而个个吃得满意呢,神仙也不能。它的矛盾首先暴露在经济上。
朝廷方面,既需要这样一个以“义”著世的家族来做样板,又怕它势力过于膨胀,尾大不掉,毕竟他们是被取代了的皇族后裔。于是有人上书皇帝,说义门人口太盛,家族过于集中,而且在朝野把持政权的人过多,建议削弱,实行分析。这个家族的当事人“善解君意”,也就顺水推舟,奏请分家,真是明智之举。好合好散,圆满期收场,历史上落个好名声。
随后,朝廷派江南路转运使谢景初等官吏,于嘉家庭成员七年(公元1062年)监护分家析产。按皇帝御赐字号:“知宋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个字进行分析,将家族所有田庄分作291份,依派分迁全国各地州县。
“江州义门”随之进行浩浩荡荡的家族大迁徙,到各地掌管田庄,安家落户,另谋发展。存在300多年,19代同堂的“江州义门”,终于走完了只有在国封建社会里才能勉强走下去的独特旅程。这次,“江州义门”陈氏的大分家,又衍生出另一种现象:天下陈氏出“江州义门”。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大,但也不无根据,遍存全国城乡的陈姓人,有不少确实属于义门一系。
下一篇:古代兵家鼻祖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