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袁崇焕的故事:民族千古之痛

时间:2018-09-18编辑:文二

“中华民国”初年,著名的学术大师梁启超先生在他的作品《袁督师传》中称赞袁崇焕为“千古军人的楷模”。他在文中这样写道:“以个人的言行举动,沉浮和生死影响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人自古从来没有过。如果真要有的话,那袁督师就是这样的人。”

袁崇焕,字元素,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明末名将。

袁崇焕像

少年袁崇焕为人慷慨大方、胆略过人,喜欢与人谈论军事,尤其是遇到兵士,从不放过向他们请教边防事务的机会。三十五岁时,他如愿以偿通过科举考试,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天启二年(1622年),努尔哈赤带兵攻陷沈阳、辽阳后又横渡辽河,突袭广宁。努尔哈赤的军队来势凶猛,明军抵挡不住,四散溃逃,山海关危在旦夕。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上下惊慌失措,议论纷纷,不知能否守得住山海关。

出人意料的是,因政绩突出,被提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袁崇焕,竟然不带一兵一卒,一个人骑着马就出关考察局势。他平安返回北京后上奏皇帝,说:“只要给我兵马粮草,我一人就可以守住山海关。”皇帝因此破格提拔他为兵备佥事,负责协助镇守山海关,并批准他招募士兵。

驻守山海关期间,袁崇焕在孙承宗的带领下,对内严肃军纪,对外整饬军备,士兵士气高昂,一鼓作气收复了辽河以西的失地,战功卓著。

然而阉党作乱,朝廷撤换了孙承宗辽东经略的职位,取而代之的是高第。此人贪生怕死,不顾众将反对,将锦州等地部队全部撤回,还要求袁崇焕立即将辽东部队全部撤回山海关。

袁崇焕极力反对,拒绝将在宁远的部队撤回。因为他知道,只要守住宁远,就能守住山海关。

宁远(今辽宁兴城),距山海关两百余里,辽西的咽喉要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势险要,极难攻破,而努尔哈赤只有骑兵,没有海军,无法渡海作战。

要与明王朝争夺中原的统治权,努尔哈赤明白,必须攻破山海关;山海关一破,攻入明王朝京城北京就势如破竹。但要想攻破山海关,必须走宁远,只此一条路,别无选择。

努尔哈赤听说辽东主帅更换,极为开心,认为这是进攻的大好时机。他带领军队如入无人之地,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大大小小的据点。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大军进攻宁远,而当时宁远的守军仅有一万人。

努尔哈赤一路所向披靡,在他看来,宁远已是势在必得。

努尔哈赤的军队来势汹汹,到了宁远城郊,看到居然有守兵,努尔哈赤大感意外。努尔哈赤派出使者前往劝降袁崇焕。他得意扬扬地在劝降书中写道:“我带领二十万人前来攻城,一定会攻破这座城池,如果你们投降的话,我答应给你们官做。”

宁远城内弥漫着恐慌的情绪,兵士们知道,宁远城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前无援军,后无粮草。众将士都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大家感觉如果不赶紧撤离,肯定只能与城俱亡。

接到努尔哈赤的劝降书,袁崇焕微微一笑,他在心里早已下定决心:死守宁远城,哪怕所有人都逃走了,哪怕与敌同归于尽,我也绝不后退。

袁崇焕站在城墙上看着远处如潮水般涌来的努尔哈赤军,转身对身边的人说:“拿布帛来!”只见袁崇焕用尖刀割破了手指,在布帛上一气呵成,写下了“誓死守城”的血书。

随后他召集了所有的部下,在一片惊愕声中,袁崇焕跪地向诸位部下叩拜,他告诉众人:“没有任何援军,宁远已经被彻底抛弃,但我不会撤退,哪怕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我也绝不放弃!”

随后血书在军中传阅,士气大振,全军上下都振作精神,决定誓死一战。

努尔哈赤军开始大举进攻,袁崇焕沉着应战,命令士兵将早已准备好的红衣大炮推到城墙口上。面对一拨接着一拨的努尔哈赤军的进攻,明军一次又一次顽强抵抗。连续两天,努尔哈赤军遭到重创,宁远城却始终在坚守中。

据说第二天,大炮打中了努尔哈赤的军帐,努尔哈赤本人受伤,努尔哈赤军铩羽而归。

至此,袁崇焕取得了宁远之战的胜利。之后,他又陆续取得了宁锦大捷和保卫京师的胜利,构筑了“关宁锦防线”,并训练出著名的强军“关宁铁骑”,成为支撑明末军事的支柱人物。

为对付袁崇焕,皇太极利用崇祯皇帝的多疑,用反间计让崇祯误认为袁崇焕通敌,将袁崇焕关入大牢。一些奸臣乘机弹劾袁崇焕擅自与清军议和、擅杀大将毛文龙。#p#分页标题#e#

于是,袁崇焕被判凌迟处死,弃尸于西市,家人流放三千里,并抄没家产。袁崇焕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袁崇焕用勇敢、坚定、无畏的信念和卓越的军事天赋,数次力挽大明王朝于狂澜之中。因为他的冤死,崇祯皇帝从此无将可依,无人可用,这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