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18编辑:文二
在中国,闯王李自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他用勇敢和无畏向腐朽的明王朝宣战,带领农民起义军闯出天下。
李自成,本名鸿基,初号闯将,继号闯王,陕西米脂人,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李自成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家里世代都是养马的。因家境尚可,所以李自成从小就进了私塾,父亲希望他能好好读书,日后光宗耀祖。但李自成厌恶刻板的读书生活,热衷于舞枪弄棒。
有一次,老师请李自成等学生吃饭,其中有一道菜是螃蟹,老师要求每一个人根据螃蟹作一首诗。轮到李自成,他想了想,作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一身甲胄任横行”。
老师一听,先是满脸惊异,随后称赞他道:“你小小年纪就有如此不凡的心胸,今后一定会成大器!”
不幸的是,不久,李自成的父亲去世了,他只好辍学。为谋生,他给地主牧羊,却遇上灾荒;做驿卒,又碰上裁员,走投无路的李自成只好投奔农民军。
当时正是处于明朝末年多灾多难的时期,明朝政府腐败不堪,朝政不能正常运转,处于半停滞状态;加上西北灾荒,人民无法安居乐业,民穷盗起,官府为了镇压民变,又不断增兵增饷,搞得民不聊生,因此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李自成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行列。
在义军中,李自成处事果断、英勇善战,很快得到提拔,成为“八队闯将”。后来,李自成投靠闯王高迎祥,得到高迎祥的信任,成为他的得力部属。
崇祯七年(1634年),明朝廷增兵围剿义军,义军屡遭挫折。第二年正月,义军被五省总督洪承畴围困在河南。为了解决面临的困境,各路义军在河南荥阳召开军事联席会议,商讨出路,史称“荥阳大会”。
会上,大家激烈讨论,意见分歧较大。一部分人认为官兵来势凶猛,主张保存实力,退守山区;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主动出击,突出重围,但问题在于,义军已经被重重包围。
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李自成站起身来,朗声说道:“一个人如果敢拼命,都能活命,更何况我们有十万人呢,不用怕!”
听到这句话,大家都沉默下来,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李自成接着说:“贸然冲出去只有死路一条,河南、山西、陕西都有朝廷重兵围剿,但有一个地方,很容易打,我们可以去。”
看到众人疑惑又期待的眼神,李自成自信满满地说:“中都凤阳,老朱家的祖坟就在那儿,我们可以去攻打那里,只要打下凤阳,我们起义军的影响力将不可同日而语。”
大家一听,纷纷表示赞同。接着,李自成提出了具体的避实就虚的作战方案——分兵突围,协同作战。很快,大家达成了一致,分兵三路,湖广、山西各一路,迷惑敌人,主力一路由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带领,奔向凤阳。
几天之后,没有任何悬念,义军攻克凤阳,朝野震惊。
李自成以卓越的战略眼光赢得了胜利,从此他在起义军中名声大振。高迎祥的部队也因为李自成而实力大增,军威大振,成为当时农民起义军的中流砥柱。
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俘牺牲,李自成接替他成为“闯王”,继续坚持斗争。
在此期间,在吸纳人才方面,李自成尊贤礼士,吸引了众多的仁人志士前来从军,李岩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在政治上,李自成接受李岩的建议,实行“均田免赋”的政策,明确提出了“均田免粮”“三年不征”的起义纲领,并始终信守到底。
明朝自嘉靖以来田赋加重,万历年间,又因抵御辽东后金军、镇压农民起义、训练新兵等,加征“辽饷”“剿饷”和“练饷”。三饷加派,超过了常赋一倍多,加上地方官吏的私加暗派、巧取豪夺,农民不堪重负。
此时,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所到之处,不征粮、不杀掠,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们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进城。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兵进河南,攻下洛阳后,前往李自成军应征入伍的人就像流水一样,日夜不绝。起义军迅猛壮大,如同燎原的星火,开始席卷大半个中国。
崇祯十六年(1643年),起义军攻下湖广重镇襄阳,不久,又攻克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建国大顺,年号永昌。不久,义军攻入北京,短短三年时间,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结束了明王朝的统治。
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并未建立起稳定的统治,在控制北京四十天后,明将吴三桂引清军进攻农民军,李自成带领部下迎战失利,退出北京。永昌二年(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
为数众多的农民领袖中,李自成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过人的胆识脱颖而出,成为最强大的一支,苦战十六年,把“闯”字大旗插遍了黄河两岸,他坚强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