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18编辑:文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家喻户晓、充满了爱国激情的名言,最早是由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提出的。
顾炎武,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他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苏州府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早年致力于抗清斗争,后来潜心学术,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像
小时候,顾炎武被过继给他的叔叔。叔叔早逝,婶婶独自抚养他成人。婶婶出身书香门第,喜爱读书,常常白天纺织,晚上读书到深夜才休息。她不仅教会顾炎武读书、认字,更循循善诱,教育他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婶婶的悉心教导下,聪明的顾炎武自小便酷爱读书,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受到了大家的称赞。年幼的顾炎武不禁有些忘乎所以了。
有一天,婶婶把他叫到身边,让他背诵宋朝刘基的《卖柑者言》。顾炎武一听,还以为是婶婶要考考他,心里一乐,这还不简单,都已经可以倒背如流了。他摇头晃脑地开始大声背诵,背完之后,顾炎武得意地看着婶婶,等着婶婶夸奖他呢!
婶婶问道:“你知道这篇文章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吗?”顾炎武答道:“是讽刺有些人华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时,婶婶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有一点进步和成就,就骄傲自满,以为很了不起,这和那些华而不实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顾炎武听了,这才恍然大悟,他感到非常惭愧,下定决心以后做一个谨慎谦虚的人,读书做学问一定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后来,顾炎武即便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依然保持一颗虚怀若谷的心。
在婶婶的影响和熏陶下,顾炎武不仅为人谦逊,而且养成了终身读书的好习惯。
用手不释卷来形容酷爱读书的顾炎武是最贴切不过了。在顾炎武“反清复明”的岁月里,在他笃志经史、专注学术的日子里,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寒暑冷暖,顾炎武手中几乎没放下过书。每次出远门时,其他的东西不带可以,但唯独书,是一定要带的。一匹骡子、两匹马,驮着顾炎武的书,伴随着顾炎武走过千山万水。
即便是长途跋涉时,顾炎武也会坐在马背上默诵四书五经。有一次,因为太聚精会神,连马儿要蹚过水沟也没注意,马蹄往前一探,顾炎武重心不稳,整个人栽进水沟里,好在水浅,倒也没事。像这种一不留神就从马上掉下来的事常常发生。
顾炎武不仅注重书本知识,更加主张“学以致用”,他认为著书立说不能只是空谈,应该有益于当世。
顾炎武在抗清失败,光复明朝无望时,转而专注于学问。他游遍华北,致力于当地的风土民情和地形地貌的研究。
顾炎武实践自己的主张,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他走到边塞,考察地理民情,遇到当地的老兵,就邀请他们去路边的小饭馆,边吃边聊,向他们了解、询问边塞和当地的风俗人情。顾炎武听得非常仔细,一旦发现和自己了解的情况不同,回到客栈时就第一时间记录下来。
顾炎武学问渊博,对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他花费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编写《日知录》,一部内容涉及经史、诗文、训诂、名物、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及吏治、杂事等各个方面的书籍。他还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这些著作成就了他一代大儒的地位,并开创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