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24编辑:文二
自请外任的包拯依然坚定着清心直道的本心,为国为民效力。随着文彦博、吴奎等人的起复,包拯也得以再次提拔入京。而这次等待着包拯的却是无数官吏向往的开封知府。
开封知府一职被认为是进入中枢的必经之路,而素称难治的开封府也是一座风光无限的政治险峰。在这座险峰之上,包拯不惜伤害权幸宠臣的利益,疏通惠民河;不怕引起仁宗皇帝的怀疑,劝立太子。包拯也以“阎罗包老”名震京都。
嘉祐元年(1056),之前的宰相陈执中和梁适相继被罢相,文彦博和富弼入主中书省,吴奎知制诰。
当初,唐介弹劾文彦博时,就曾推荐富弼继任,而在至和二年(1055),富弼被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再度拜相的文彦博同日拜相。宣布任命的那天,士大夫们都认为这是仁宗皇帝用人得当,而在朝堂上相互庆祝。仁宗皇帝知道后,对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说:“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
这富弼也确实是一代贤臣,范仲淹就十分赏识富弼,称富弼有“王佐之才”。富弼出知郓州、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时,河北正发生严重的水灾,数以万计的百姓受灾,流离失所,尤其以京东路受灾最为严重,流民达到六七十万之多。
富弼到任后,极力动员所辖的地方官员百姓贡献米粮救济灾民,又征收到房舍十余万间,以供流民居住,还把流民经过时留下的尸体收集埋葬,建起一个个大坟墓,称为“丛冢”。此外,富弼还准许流民生产自救,辖内山林河泊之利,任流民取以为生,又募数万流民为兵。富弼为了百姓日夜操劳,有人劝他说,你自己尚且被谣言中伤,祸福难保,何必如此勤政爱民。富弼傲然不顾地回答道:“我岂能以一己之身与这六七十万人的性命相比较!”富弼冒祸救灾民,仁宗皇帝听说后十分感动。
文彦博等人刚刚回到政治权力中心,便在当年的八月,与欧阳修向仁宗皇帝建议让包拯出知江宁府。包拯就此迁任为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
十二月,仁宗皇帝终于再次重用包拯。仁宗皇帝下诏,将包拯升任为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开封是当时的都城,所以对于开封府知府的任命都是很慎重的。而由于北宋太宗皇帝和真宗皇帝在即位前都出任过开封府知府一职,因此,后来的大臣出知开封府都在前面加一个“权”字,以表尊重,而不是临时担任的意思。
当时,有舆论认为,朝廷的执政大臣多是从开封府知府、三司使、御史中丞、翰林学士中选出的。由此可见,仁宗皇帝再次重用包拯时,对他的期待与倚重。
然而,开封府知府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位。开封是北宋当时最大的一个城市,有居民约一百五十万,而当时北宋全国也只有约三千万人,开封以一府之地容纳了全国二十分之一的人口,各项公务自然是十分繁忙的。
而且京都中有很多皇亲国戚、朝廷大臣居住往来。而在庞大的权贵集团中,难免会有一些无视律法、作威作福的。而且权权勾结,即使开封府官员想要依法处理,难度也是很大的。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就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而被逐出京城。
在北宋一百七十年不到的历史中,却有一百八十人担任过开封府尹,却只有近八十位宰相,可见其更迭之快、升迁之难。有记载说:“当时出任过开封知府的人中,有将近一半不仅没有因此获得升迁,反而为此丢官离京。”
包拯就是登上了这样一座风光无限的政治险峰。
包拯于嘉祐二年三月(1057年4月)正式出任开封知府,至嘉祐三年六月(1058年7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包拯却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无赖刁民。
包拯去世后,开封当地的老百姓都非常怀念他,便在开封府旁修建了一座包公祠。当时,开封府署内有一块题名碑,凡是在开封府任过府尹的,姓名都刻在碑上,只有“包拯”两个字被后人抚摸最多,以致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指痕。现在,这块石碑仍然保存在开封历史博物馆里,“包拯”两字已模糊难辨。
开封包公祠后来毁于明代末年,当时明军为了阻挡李自成的进攻,扒开了黄河大堤。而大水冲入了开封,将开封府署和包公祠都冲毁了。大水过后,包公祠遗址上就只留下了一个小水潭,人们却仍为这潭清水取名为“包府坑”,寄托着历代百姓对包拯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