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范仲淹改革有哪些改革措施 范仲淹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时间:2018-10-25编辑:文二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又名朱说,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博学多才,曾任北宋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在范仲淹两岁时就去世了。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贫苦无依,带着年幼的范仲淹远嫁给山东淄州长山县的朱文瀚,范仲淹因此改名朱说。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独自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书院,拜在名儒戚同文门下。戚同文言传身教,常常告诫学生“人当以行义为贵”,对后来范仲淹节俭奉公、居职清廉的政风有很大影响。

94b4513978c7e4088b9896d73787a85d.jpg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赴京赶考,金榜题名,进士及第。不久,范仲淹出任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专管狱讼。范仲淹到任后,不畏权势,根据事实,清理了一些陈年积案,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范仲淹发现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农田民宅屡受海涛威胁。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

张纶奏准朝廷,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今江苏省兴化市),全面负责治堰。天圣二年(1024年)秋,范仲淹率领通、楚、泰、海(今连云港西南)四川民工4万余人,正式开始动工。但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暴风雪,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100多民工的性命。

此时反对之声骤起,不少人认为“堤不可复”。但也有些官员力主范仲淹之议,于是决定继续开支修堤。而恰在此时,范仲淹的老母去世,他不得不离职居家守丧。但范仲淹人在家中,心系海堤,他不断写信给张伦,申明筑堤利害。终于,在天圣六年(1028年)春,一道长达150余里的海堤竣工,横亘于黄海滩头。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千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都感激范仲淹,都把这道海堤称做“范公堤”。

范仲淹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为政期间他向朝廷上了一份长达万言的建议书。他建议朝廷能选择贤明之人做州郡长官,举荐有成绩的人担任县令,排除社会上游闲懒惰势力,淘汰冗员,消除过度奢侈,严格选举制度,培养将帅以加强边防。他还提出一条十八字方针:“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这里包含了他整顿吏治、加强国力的改革思想。他的建议深得当时朝中执政者的重视。

天圣六年,时任朝廷副宰相的晏殊举荐范仲淹为秘书阁校理。范仲淹入朝以后,勇于直谏。当时仁宗皇帝年已20岁,但朝中军政大事,却凭刘太后一手处置。满朝文武屈于太后的虎威,不敢有异议。范仲淹闻知后,立即上书批评这种现象,要求太后还政于仁宗。范仲淹因此触怒太后,被贬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一带)通判。

254b2ab41d7ca91b9f1111f1e241939b.jpg

三年后刘太后死去,范仲淹被召回京师,任右司谏。此时,山东半岛与淮河、长江流域一带干旱和蝗灾蔓延不绝,灾情越来越重。范仲淹上书要求采取措施拯救,仁宗派范仲淹前往江淮安抚灾民。范仲淹一到灾区,便不顾旅途辛劳,立即开仓赈粮,治病救人,很快取得成效。救灾任务完成后,他又呈上《救弊十事》疏,针砭时弊,范仲淹的建议部分被朝廷采纳,收到了很好效果。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他因参劾宰相吕夷简获罪,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

几年后,范仲淹转任苏州知事。在苏州期间他又积极治理苏州水患,兴办学校。景祐二年(1095年),范仲淹以苏州治水有功,被召回京,拜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并获天章阁侍制的荣衔。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调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王李元昊率兵入侵,他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接着又改为陕西都转运史。

不久,他又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防御西夏军务。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被调回京师任命为副宰相。宋仁宗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政局。范仲淹与韩琦等人总结了自己从政多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宋仁宗赞同,并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

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北宋政治局面焕然一新。

范仲淹的改革也遭到了朝廷中大批守旧派官僚们的反对,他们对新法阳奉阴违,互相勾结,对范仲淹等人落井下石,恶意诽谤。庆历五年(1045年)初,曾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实行仅一年有余的各项新政,也先后纷纷取缔。

范仲淹被调作那州(今陕西彬县一带)知州。这年范仲淹已近58岁,边塞的严寒威胁着他的健康。皇佑元年(1049年),范仲淹被调往杭州作知州,他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公积金,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对婚丧嫁娶也均有资助(有俸禄的官员除外)。这种善举感动天下,全国范姓人民视范仲淹为圣贤而敬之。

48e242b4075878c336fed0c114e2e729.jpg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又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溘然长逝,享年64岁,葬于河南洛阳伊川。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北宋皇帝闻讯后难过万分,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之碑,谥号“文正”。

范仲淹的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他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等,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范仲淹一生勤奋、清廉、正直、无私,他的为国为民的思想影响了千千万万人,熔铸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名人名言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