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25编辑:文二
吴起(约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一说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卓越的军事家。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初期,七雄争立,战争频繁,而吴起所在的卫国较弱,是列强争夺的对象。出生于富有之家而又胸怀雄才大略的吴起,面对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祖国,不吝钱财,四处奔走,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结果功名未成,耗尽了家产,遭到乡里的奚落和耻笑,于是他离开卫国到鲁国游学。
吴起到了鲁国,受业于孔子名徒曾参门下,昼夜苦读,学习治国本领。母亲病亡,吴闻讯仰天悲号,旋即收泪,诵读如故。曾参见吴起不奔母丧,视他为忘本之人,与其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审时度势,毅然弃儒道改学兵法。三年业就,经相国公仪体的推荐,被鲁穆公任为大夫。
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
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以出其不意之策向齐军发起猛攻,鲁军大获全胜。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一时流言四起,鲁国有些人在鲁王面前中伤吴起,说吴起是个残暴无情的人。鲁君因而疑虑,就辞退了吴起。
吴起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去凭本事游说他。魏文侯就任命他为大将,受命伐秦,连克五城,占领了全部西河地区(今陕西省大荔县以东地区);接着又协助乐羊消灭了中山国,配合韩、赵联军战败了齐国。从此,吴起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他在魏国27年间,先后与各国诸候大战76次,获全胜64次,“辟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个诸侯国。
吴起是位非常懂得爱护士兵的军事统帅。每逢行军打仗,他都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
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战死到哪里,所以我哭。”
魏文侯死后,吴起继续效力于他儿子魏武侯,因受到武侯的宗亲排挤,得不到武侯的信任,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吴起一到楚国就被楚悼王任命为相。他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加强军队实力。他在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
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原来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到楚悼王死后,公元前381年,公族责成和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全部杀掉了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刺中悼王尸体的人,由于射刺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70多家。
吴起在长期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写出了《吴子兵法》48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财富。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起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吴起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他具体论述了在战争仓卒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
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军事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名人名言
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
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陈矣。
战胜勿追,不胜疾归。
兼刚柔者,兵之事也。
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而不烦。
心威于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虽有其国,必败于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