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27编辑:文二
顾恺之(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东晋大画家。
顾恺之生活的年代正是东晋中叶。顾恺之最初曾在雄踞长江上流的将军桓温和殷仲堪的幕下任过官职,他和桓温的儿子桓玄颇有来往,很受桓温和谢安的赏识。晚年任散骑常侍,62岁去世。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他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顾恺之曾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顾恺之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绘画的名气和吸引力。
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于是他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10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5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云集,俄而得百万钱。
顾恺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傅以浓色,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饶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南朝陆探微、唐代吴道子等皆临摹过他的画迹。
顾恺之的作品真迹,今已无传,只有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洛神赋图》(宋代摹本,现藏故宫博物院),都很能说明顾恺之的画风和艺术水平。
《女史箴图》可以算作一篇文章的几段插图。《女史箴》一文是西晋人张华所作,他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据说是用以讽刺放荡而堕落的皇后贾氏。其内容是教育封建宫廷妇女们如何为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经验和道德箴言。顾恺之从中获得启发,创作了《女史箴图》。此画描绘了一系列的动人形象,从宫女们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丰采。
晋以前的中国画家善于用细线勾勒人物,这种线条均匀而有节奏,像春蚕吐丝一般连绵缠绕,而顾恺之则将这一技法推向极致。《女史箴图》中的人物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女史们着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婀娜;每款衣裙配之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飘飘欲仙,雍容华贵。
在整个人物构图上,顾恺之均以细线勾勒,只在头发、裙边或飘带等处渲染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整个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亮丽活泼,其卓越高妙的绘画语言是无懈可击的。古人称其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女史箴图》现有两个绢本,一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原本为清宫所藏,遗憾的是国贫民弱,连累国宝受难,此摹本现存大英博物馆,原分12段,每段题有箴文,现存只有9段。除看看印刷品外,如今欲睹女史真容,却要远涉重洋,望美人兮天际一方,思之令人心痛不已。
顾恺之创作《洛神赋图》,源于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曹植《洛神赋》一诗。曹植在诗中用神话隐喻自己因爱情失落所心生的感伤。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固的爱情,最后悲惨地死去。
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夜晚梦见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他便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了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溺死后为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儿子曹叡将曹植的诗改名为《洛神赋》。
《洛神赋图》在古代曾被很多画家画过,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卷,人物形象基本上类似,只在构图上有景物繁简的不同。那一景物较简的,在风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时代的特点。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那寄寓着他的苦恋的、美丽的洛水女神,出现在平静的水上。画面上远水泛流,洛神含情脉脉,似来又去。
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的情意,这样的景象正是诗人多情的眼睛所见到的景象。曹植在原来的诗篇中曾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来。这两句充满柔情蜜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诗句,成为长期传颂的名句。这一富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描写了人的感情活动,在古代绘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
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顾恺之著有《启蒙记》3卷,文集20卷,皆已失传。其画论由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录而保存了3篇,即《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其中心组成部分有:传神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传神”即重视精神状态的表达。顾恺之认为“手挥五弦”尽管是很细致和难于掌握,但比之“目送飞鸿”的精神状态和內心活动的表达却要容易。
在画论中他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概念,其目的是达到形神兼备。“迁想”是画家观察对象体验生活中的揣摩、体会,以致构思,即想象思维的过程。“妙得”就是巧妙地把握对象内在的本质。“迁想妙得”要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和作者与表现对象及读者相互间思想的交融。这些论点对后来的中国画创作和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恺之是继东汉张衡、蔡邕等以来所有士大夫画家中成就最突出的画家。他总结了汉魏以来民间绘画和士大夫画的经验,把传统绘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三个最重要的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
唐代张怀瓘有一段评论说:“像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以顾为最。”这段评论对后世颇有影响,差不多已成为定论。
名人名言
倒食甘蔗,渐入佳境。
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伸之趣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