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12编辑:文二
张良生平简介:张良有哪些故事?张良为什么被称为谋圣?关于张良的种种经历故事,马上为您介绍:
张良生平简介: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镇(一说河南宝丰)。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后,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
张良有哪些故事:
一、狙击秦帝 为韩报仇
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祖父、父亲是韩五代侯王的国相,所以韩国被秦灭亡之后,放着全部家财不要,弟弟死了也顾不得好好埋葬,而是把整个家产拿出用来收买刺客,为韩报仇。
张良曾经在淮阳(今河南淮阳)学习礼制,到东方会见了当时的一位贤者仓海君。后来,张良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给他特制了一柄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始皇二十九年(前218),秦始皇巡游东方,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东南)袭击秦始皇,可惜没打中而误中了随行车辆。秦始皇大为震怒,命令全国各地大举搜捕,捉拿刺客,全国闹得沸沸扬扬。因为出了这件事,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藏了起来。
从这件事情看,张良本是一位富于豪侠气质的人物,是一位意气激昂如燕太子丹一流的贵公子。这与他后来作为刘邦的谋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形象和沉练淡泊的性格,简直判若两人。
二、圯桥纳履 销挫刚锐
张良隐藏于下邳时,曾经到下邳的桥上随意散步,遇到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者。那老走到张良面前,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拾起来!”张良感到惊讶,想揍他一顿,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忍住怒气,把鞋子拾了起来。老者又说:“替我穿上!”张良更是气愤,但想到既然已经给他拾了起来,又何妨穿上,便跪下给他穿鞋。老者大大方方伸出脚让张良给穿上,便笑着扬长而去。张良特别惊讶,随着老人的去向注视着。老人离开约摸一里路光景,又返回来,说道:“你这小子可以教导。五天后拂晓,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很感惊异,跪下怔怔地答应了个“是”。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去了。可老者已经先在那里,他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便要离开,并说:“后五天再早来。”过了五天,鸡刚刚叫,张良就去了,老者又已先在那里,生气地问他为什么后到,离开时嘱他“过五天再早来”。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者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随即拿出一编书,说道:“读了这编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后会发迹的。十三年后你可以在济北会见我,谷城山下的一堆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走了。此后,张良再也没见到这位老人。天亮后看那编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因为觉得它不寻常,经常诵读、温习它。
圯上老人命张良取履纳履,意在销挫他的刚锐之气,培养他“大勇能忍”的性格;遇圯上老人,是张良性格转变的一个契机。
三、计入秦关 劝还灞上
当陈胜、吴广举起反秦义旗时,张良也聚集百余青年起事,在下邳西面与已被推为沛公的刘邦起义军相遇,便归附了他。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刘邦很赏识,常采用他的计策。而张良对别人讲《太公兵法》,那些却都不能领悟,因此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赐的聪明。”
刘邦在薛邑(今山东滕县南)与项梁会见时,项梁拥立楚怀王,张良趁机劝说项梁立韩国公子横阳君韩成为韩王,张良作韩国司徒,随韩王率领一千多人游击于颍川地区。
刘邦、项羽奉楚怀王之命,分兵南北两路进军关中。刘邦想用两万兵力进击秦峣关(今陕西省商县西北)下的军队,张良献计说:“秦军还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那里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这种市侩之人,很容易用钱财打动他,希望您暂且留下坚守营垒,派人先行一步,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并在各个山头上多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同时派郦食其携带贵重财宝收买秦将。”秦将果然背叛秦朝,愿意跟刘邦联合,一道进击咸阳。刘邦打算听从秦将的要求,张良说:“现在只是秦将想要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不一定服从;士卒不服从,必然给我们带来危害。不如乘着敌人麻痹时袭击他们。”于是刘邦率军进击秦军,大败敌人,追击直到蓝田,再次交战,秦军终于崩溃。刘邦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到咸阳进入秦的宫廷,看到宫室里帷帐、狗马以及贵重宝物应有尽有,美色宫女数以千计,他“好酒及色”的老毛病又犯了,想留下住在那里美美享受一番。樊哙看出了其中的危险,立刻找到刘邦,劈头便问他:“沛公是想拥有天下呢,还是想做富家翁呢?”开始刘邦听了很不入耳,回答说:“我自然是想有天下,这还用问!”樊哙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像这样的奢靡享乐,“此皆秦所以亡天下也”。强烈反对刘邦“止宫休舍”,力促他“还军灞上”。可刘邦还是不听。
这时,张良站出来支持樊哙,并且从道理上讲明樊哙谏言的正确,说:“秦朝因为暴虐无道,所以沛公您才得以来到这里。替天下人铲除凶残逆乱?熏应以崇尚俭朴为政治资本。现在刚刚进入秦朝国都,就要沉迷于享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听樊哙的话。”刘邦这才领军队回到灞上,避免了部队的变质。
四、得赖项伯 鸿门脱险
刘邦顺利入关的时候,项羽正与秦将章邯的军队在钜鹿鏖战,等到项羽消灭秦军主力要入关时,刘邦已经派人距守函谷关。项羽闻之大怒,即派黥布等攻打关口,很快破关进至戏西(今陕西临潼东)。又听刘邦叛将曹无伤报告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更是大为震怒,决定第二天一早就犒赏士卒,奋全力击破汉军。
这时,张良的好友、项羽的叔父、楚左尹项伯,为报张良在他杀人后曾仗义掩护他的大恩,连夜来到刘邦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想把他拉走,说:“别跟刘邦一起死。”张良心向刘邦,认为现在事有急难,自己就这样偷偷逃走是不义气的,于是便把项伯的话仔仔细细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大惊,问张良:“这该怎么办?”张良问:“您果真想背叛项羽吗?”刘邦说:“是有人教我把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来,说这样可以在关中称王,所以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张良问:“您自己估量,有力量抵挡项羽吗?”刘邦沉默了好一会,说道:“本来就不能,如今该怎么办?”张良知道这时项羽有兵四十万,而刘邦不过十万,力量对比悬殊,就出主意让刘邦采取以屈求伸的策略,说:“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是不敢背叛项王的。”
于是,张良坚决邀请项伯会见刘邦,刘邦把项伯当兄长接待,举酒向项伯祝福,又攀结婚姻,让项伯在项羽面前详细地说明自己不敢背叛,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豪强。项伯嘱咐:“明天早些来亲自对项王道歉。”第二天,刘邦到鸿门会见项羽,婉言卑辞对项羽表示臣服,表示忠心。项羽设宴招待,范增授意项庄舞剑,想趁机杀掉刘邦,也赖项伯“以身翼蔽”而脱险。
五、烧绝栈道 劝连布越
汉高帝元年(前206),项羽主持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属巴、蜀、汉中地区。在刘邦要到封国去的时候,张良送到褒中,刘邦让张良返回韩国。张良劝告刘邦说:“大王您为什么不烧掉所经过的栈道呢?这样就可以向天下表示您没有东返的意图,用以稳定项王,免去他的疑心。”汉王乃依计而行,一边行进,一边把所经过的栈道统统烧掉了。
张良到了韩国,韩王成因为张良跟随刘邦的缘故,项羽不派他到封国去,让他跟自己一道东归。张良告诉项羽:“汉王烧绝了栈道,已经没有东归的心意了。”张良又把齐王田荣反叛的文告报告给项羽,项羽由此不再担忧西边的刘邦,而是起兵北上攻击齐国。正是因此,刘邦才得以乘隙回夺三秦(即关中地区,因项羽三分秦故地给章邯、司马欣、董翳,故名)。项羽终竟不肯派韩王成到封国去,改封成为侯,又把他杀死在彭城。张良逃走,抄小路投奔刘邦,刘邦这时已经回军平定三秦了。
张良回到身边以后,刘邦封其为成信侯,让他跟随自己东进攻打楚国。到了彭城,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而回。行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刘邦下马靠着马鞍问道:“我愿意舍弃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作为封赏,看谁可以与我共建功业?”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隔阂;彭越与齐王正在梁地反楚。这两人可以使用。汉王您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要送,就送给这三个人,那么楚国就可以打败了。”刘邦于是派隋何游说黥布,派另外的人去联合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汉,刘邦便派韩信带兵去攻打魏王,乘势攻占了燕、代、齐、赵之地。这样,张良实际上就为刘邦制定了取天下的基本方略。而汉最后打败楚国,正是靠了黥布、彭越、韩信这三个人的力量。
六、借箸销印 蹑足就封
汉高帝三年(前204),项羽紧紧地把汉军包围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刘邦恐慌忧愁,和郦食其一起谋划削弱楚国力量的办法。郦食其献计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封夏朝的子孙于杞国;周武王伐商纣,封商朝的子孙于宋国。如今秦丧失德性,抛弃道义,侵伐诸侯各国,灭掉六国之后,使他们的后代没有立锥之地。陛下如果能够重新立起六国后代,使他们都接受陛下的印信,各国的君臣百姓一定会感戴陛下的恩德,钦慕陛下的德义,而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随着德义的施行,陛下就可以南面而称霸天下,楚王也会毕恭毕敬地前来朝拜的。”刘邦听了很高兴,说:“好极了,赶快去刻印,先生就可以带着它们出发了。”
郦食其还没启程,恰好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招呼说:“子房!你靠前边点来。有个客人为我出了个削弱楚国力量的主意。”接着把郦食其的话全告诉了张良,然后问:“子房,你看怎样?”张良说:“谁替您筹划这个计策的?您的大事完了!”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我请借您面前的筷子,替您筹算这件事。”于是,张良一条一条比划着说明:“当年商汤伐夏桀,所以封夏朝的子孙于杞国,那是估量自己能置夏桀于死地,现在您能置项羽于死地吗?武王代纣,封宋朝子孙于宋国等等,也是这种情况。况且天下游士所以离开父母妻子,抛开祖坟,跟随您奔走,只是日夜想得到一点封地。如今复立六国后代,天下游士各自回去服侍他们的君主,返回他们的故乡,还有谁来帮您夺取天下呢?”这样一条一条地,共说出八条不可的理由。刘邦饭也不吃了,吐出嘴里的食物,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即销毁了那些刻好的印信。张良的这一计策,使刘邦避免了授人以柄、踏入复辟老路的危险。
汉高帝四年(前203),韩信降服和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靠近楚国,如果不设立一个代理国王来治理它,那局势就不会稳定,我希望代理齐王,这会对形势有利。”当时,楚军正把刘邦重重包围在荥阳,韩信的使节来了,刘邦看了书信,大发雷霆,骂道:“我被围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来辅助我,你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忙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正处在不利的形势,怎么能够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好好对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这样,就可能发生变乱。”刘邦醒悟过来,转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干什么做代理国王!”于是派张良前去齐国,带着齐王的印信,就地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前去攻打楚军。由此,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大局得以稳定下来。
七、筹谋立功 终得天下
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项羽引兵解而东归,以为可以太太平平当他的霸王了。刘邦也想西行回国,张良、陈平建议说:“汉国已经有了大半个天下,诸侯又都归附。楚军兵疲粮尽,这是上天让灭亡楚国的绝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应当趁此机会径直夺取楚地。如今放走项羽不攻,这就叫‘养虎自遗患’!”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汉高帝五年(前202),刘邦追击项羽到达阳夏(今河南太康),把军队驻扎下来,和韩信、彭越约期合击楚军。到达固陵(村落名,在今河南太康南),而韩信、彭越的军队没来会合。刘邦对张良说:“诸侯不遵守约言,怎么办呢?”张良回答说:“楚军将被粉碎,而韩信、彭越没有确定的领地,他们不来是当然的。君王如果能够与他们共分天下,现在立即可以把他们招来。如果不能,事态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如果能够把陈县以东直到海滨的地区全给韩信,把从睢阳以北到榖城的地区给彭越,让他们各为自己的利益而战,那楚国就容易打败了。”刘邦依计而行,韩信、彭越等诸侯兵都痛快地会师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经过垓下决战,全歼楚军,结束了楚汉之争,取得了争天下的最终胜利。
张良为什么被称为“谋圣”?
汉统一天下之后,张良还有过一些重要谋略,虽然不再是军事方面,然而却对汉朝天下的长治久安关系重大,影响深远。这些谋略是:
第一,劝封雍齿,销变未形。汉高帝六年(前201)正月,大封功臣,已经封过二十多位大功臣之后,其余日夜争功不决。许多将领常三三两两坐在沙地议论。因为依军吏计算,整个天下的地盘都不够封赏,因而他们担心皇帝不能够给每一个有功的人都封赏。刘邦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建议刘邦把他平生所憎恨、君臣也都知道的雍齿先行封为什方侯。这一来,担心的人们都高兴了,说:“雍齿尚且封侯,我们这些人不必担忧了。”
第二,劝都关中,垂安后世。天下统一了,国都应该建在哪里?有个有见识的戍卒娄敬,建议刘邦建都在关中。而跟随刘邦的左右大臣都是中原地区的人,多数劝皇上定都洛阳,刘邦犹豫不决。张良力陈:“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认为娄敬的建议有道理,应该采纳。于是刘邦当天动身,往西定都关中(长安)。
第三,劝迎四皓,卒定太子。刘邦一直觉得吕后所生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惠帝)生性懦弱,不像自己,而喜爱戚姬所生的赵王如意,因此屡次想废掉太子刘盈而立如意为太子。在封建社会,太子的废立往往关系政权的稳定,所以当时的大臣叔孙通、周昌等都犯颜强谏,但都没得到刘邦的肯定。吕后很惶恐,想尽一切办法都不见效,最后逼张良给出主意。张良认为,这不是以口舌之争所能解决的问题,建议让太子刘盈“卑辞安车”去迎请刘邦很想招致但总也没请到的很有名望、须发皆白的四位老者——四皓,让他们跟随太子入朝,使刘邦见到,表明太子刘盈得到民众拥护。这一着果然见效,刘邦见到四皓跟随太子,看到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就放弃了废立的主意。
上述种种说明,张良不仅是一位军事谋略家,更是一位政治谋略家。除去反秦起义之初他统帅过百余青年起事之外,归附刘邦之后,因多病,“未尝特将也”(没单独统帅过部队),而是“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地地道道是一位“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人物。也正因为这样,他这个既没作过将、也没作过帅的人,却实际上起着比将帅更有力地统帅军队的作用。
据正史记载,张良曾经与韩信一同整理过兵家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