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21编辑:文二
刘铭传生平简介:刘铭传故事有哪些?刘铭传的结局如何?本文为你介绍刘铭传的故事:
刘铭传生平简介
刘铭传(1836~1895),清末淮军将领,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咸丰四年(1854),在乡办团练。同治元年(1862)随李鸿章到上海进击太平军。以所部号铭字营编入淮军。后任直隶提督,参与镇压捻军。同治六年(1867)在湖北尹隆河被念军包围,经鲍超救出。光绪十年(1884)督办台湾军务,抗击法军八个月。1885~1891年在台湾巡抚任内,曾开办铁路、煤矿。有《刘壮肃公奏议》。
刘铭传的故事
一、嫉恶如仇 保卫台湾
咸丰四年,为对抗太平军,刘铭传在家乡办团练。同治元年改编为淮军,长期镇压太平军、捻军,由千总、都司、总兵,升至直隶提督,所部号“铭军”,为淮军主力之一。他有将才,通经国大略,又喜诗文,著有《大潜山房诗稿》。但他嫉恶如仇,不愿与官场中的腐败之风同流合污,几次挂冠归籍。他的一首诗写道:“名士无妨茅屋小,英雄总是布衣多。为嫌士宦无胆肝,不惯逢迎受折磨。饥有糗粮寒有帛,草庐安卧且高歌。”一个封建官吏能不曲从流弊而独善其身,确是难能可贵!
刘铭传经营台湾,是从中法战争开始的。法国殖民者一面在越南逞凶,一面派出兵船在福建、台湾海域游弋,战事一触即发。为加强台湾防务,同治三年(1884)六月下旬,清政府擢在籍养病的刘铭传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
刘铭传闻命,即扶病南下,渡海赴台。他行至上海时,法国公使九次来探询行期,阴谋在海上邀击。刘铭传置酒高会,声言某日乘某船渡台以迷惑敌人,而于当夜乘风大雨急,轻装登上小艇,再换乘兵舰直驶台湾。离开上海数小时后,法国公使才得到消息,急令军舰追赶。这时,刘铭传已顺利到达基隆港登陆。这一天是七月十六日。
驻守台湾的清军共四十营,台南部署了三十一营,台北只有九营,不及四千人。这种兵力配置的不合理,使得法军乘虚而入,重点攻击台北。清军装备太差,基隆险要之地,仅有五门固定方向的大炮,只能正面守,不能攻左右。刘铭传巡视数日,不胜唏嘘叹息,历任官员如此昏庸,不治防务,每年徒费饷银百数十万两,怎能不误国?如果重新调动部署军队,已是缓不济急,他只得就现有条件,加固炮台,严饬官兵全力备战。
八月二十三日,法军舰队在马尾港袭击了福建水师,气焰嚣张一时。九月末,在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领下,分别在基隆和沪尾索战。
沪尾在台北府城西偏北,距台北仅三十余里,有淡水河相通,可称台北锁钥。刘铭传只好兵分两支,一部由自己率领迎战基隆,一部由提督孙开华统带固守沪尾。基隆在数千名敌兵的轮番攻击下岿然不动。孤拔突然改变主攻方向,调兵舰助攻沪尾。沪尾清军飞书向基隆告急。
刘铭传认为,沪尾有失,台北府不保,基隆后路被抄,守基隆清军则不战而溃,非舍车保帅不能维持局面。于是,他毅然决定,转移基隆煤矿机器,炸毁煤矿,部分官兵扼狮球岭而守,其余增援沪尾。十月一日,法军占领基隆。
由于刘铭传主动撤出基隆,加强了沪尾方面力量。刘铭传传令移土石塞海口,使敌舰不得近岸;令孙开华、章高元距海数里环山设伏,张李成率领的民兵五百人伏于海滨草莽之中,诱敌登陆。十月八日,法军八艘军舰遥击沪尾,继而放下小船载千余人登岸。诱敌的清军佯败,法军追击不舍。敌人进入伏击圈后,清军逾壕奋击,民兵从敌后突起,切断敌人退路。我军人人奋勇,与敌展开肉搏战,杀敌声震天撼海。法军被击毙三百余名,其余夺路后逃,自相践踏,慌乱中敌炮击中小艇,溺死百余人。清军又获得沪尾之战大胜。
十月下旬,法军奉本国政府命令,封锁台湾各海口,断绝海上交通,以困台湾。台湾军民抱着极大的爱国热情,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动摇,不后退,誓与海岛共存亡。清军连月苦战,伤亡不小,军需枯竭,增援的军队和兵船不能进港。军营中疫疬流行,病者十居八九,九营之众能战者不过千人。在这样严重的时刻,领导者的情绪和行动都会影响群众,影响战局。
刘铭传鼓动官兵,拼死守岛,常短衣草履,巡访军营,安抚慰问,与士兵同食同饮。又积极自救,动员绅商各界捐饷募兵,修整工事。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舍生忘死,一次,一发炮弹从头上掠过爆炸,所乘战马受惊伏地,刘铭传面色不改。军民感佩,齐心战守。经谈判,中法战争结束,光绪十一年(1885)六七月间,法军从基隆及其占领的澎湖列岛撤出。
台湾保卫战历时近一年,法军没能夺取台湾,孤拔凄迷地说,攻台是一个最不合算的战役,连他自己也在法军撤出前死于澎湖。刘铭传领导军民保卫台湾,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勋。
二、变法图强 开发台湾
中法战争结束,清廷以台湾为南洋门户,决定设省,授刘铭传为首任福建台湾巡抚。之后,刘铭传开始了他的开发、建设台湾的事业。
刘铭传提出一套新的台湾行政区划方案,以台中彰化地区为全省政治中心,将原来的二府、三厅、八县扩大为一州、三府、四厅、十一县,并严肃吏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刘铭传从中法战争中得到教训,感到前车可鉴,后患方殷,不能不先为设备,以防患于未然。于是,他下令在基隆、沪尾、安平、旗后、澎湖赶修了十座新式炮台,购进新式后膛钢炮和水雷,整编军队,严格训练。
中法战争之前,关于战与和,朝臣各持一端,争吵不休。他在所著《刘壮肃公奏议》中有精辟的议论:主战者应察兵将、器械、炮台、兵船是否可战,不可空谈一气;主和者当思历次屈辱和恶果,剜肉补疮,贻害无穷。战不如人而欲图强,犹井中求火也;器不如人而不知变,犹当暑著貂也。今中国战不如人,器不如人,不思改图,以后将如何立国!
弃官乡居时,刘铭传曾与名士会饮,长叹说:“中国不变西法,罢科举,速开西校,译西书以培养人才,不出十年,中国将无法挽救。”他摒弃封建士大夫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主张变法图强,民族自立。这种比较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指导着他对台湾的治理。在他治理下,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在台湾日益增多。
他办起机器局、机器厂、军械所、火药库、水雷局、邮政局,大力开发自然资源,兴办樟脑、硫磺、煤炭各业。又修铁路、辟番途、开港口,奖励贸易,保护农商。在台南、台北两府设清赋局,清丈土地,查检隐漏,增加了税收。
刘铭传倡言修筑铁路,早在光绪六年(1880),他奉诏至京,条陈开建铁路。他认为,中国非速开铁路万不能自强。修筑铁路,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以及厘捐行旅,对于国防尤为重要。到台湾后,他精心筹画,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修建了由基隆到台北的铁路,这是台湾的第一条铁路。
如何评价刘铭传?
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刘铭传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除“番学”外,开办书院、儒学、义学、官塾,尤其是仿西方创办了新式学校——西学堂。台湾出现“文风蒸蒸日盛”的局面。
光绪二十四年(1898),刘铭传闻户部奏请天下海军十年内毋增炮舰,喟然长叹,愤愤辞职还乡。他经营台湾七年,力疾任事,呕心沥血,改变了台湾的面貌,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统一。
“将军呕心六载功不就,翻以资敌成永宁。”光绪二十八年(1902),战败的清政府将台湾拱手割让给日本侵略者,刘铭传和台湾人民流洒的血汗付诸东流。刘铭传闻讯,悲怆不已,留下规复宝岛的遗愿,溘然长逝。倏忽近百年,黄泉之下的英雄一定还在聆听着台湾的松涛响、海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