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23编辑:文二
1949年后,除了任弼时没有火葬,党的高级干部去世后都是火葬。现在有人要求土葬,自然没人敢作这个主。
最后,出面解决难题的是邓小平。邓小平再一次体现了他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统一之风范!
邓小平了解许世友,他思前想后,在许世友的那份申请土葬的报告上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在许世友逝世四天后,这份批示由时任中顾委副主任的王震带到了南京。
王震在转述邓小平意见时说,“许世友在60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但是同时也宣布了六个不准,这也是邓小平的口头意见,就是不准开追悼会,只准搞遗体告别仪式。不登报宣传,就是关于他丧事怎么办理的,不要登报宣传这个事情。不准家属子女外传。不准立碑。
邓小平的这六个不准是有道理的。试想一下,这是个特例,就得特事特办。如允许开追悼会并立碑,再登报宣传,就代表了中央是允许这么做的,以后再有高级干部也提出要土葬怎么办?此风不可长啊。
许世友曾遣子造棺。1976年,许世友的七十大寿在广州度过。七十大寿后,许世友的大儿子许光从河南新县老家南下拜寿,在广州多住了两天。
许世友嘱托儿子给自己造棺材,让先买两棵红松,并奉告儿子:“你工资不高,也不富裕嘛,钱我得出,事情你去办。”但掏了半天钱,只掏出10元3角,于是只得让儿子先归去,随后将钱寄回家。
许光接到父亲寄来的50元钱后,卖力地筹办父亲交给的“义务”,又请来了特级木匠,经心计划,经心制作,经心雕刻,为父亲定制了一口棺材。
此时,已经是1979年了。
许光一封信发到广州,报告父亲,灵柩做好了,请他回来验收。许世友看了家信很高兴,写信奉告许光说,等他打完了对越自卫回击这一仗,只需不死就归去。如果战死了就用这口棺材,不必要再验收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部名为《闪闪的红星》的电影轰动全国。因为这部电影,人们记住了电影的主人公——“潘冬子”。
“潘冬子”的原型,就是许世友的大儿子许光。
许光从来没有用父亲许世友将军的光环炫耀自己。他终其一生,只是鄂豫皖革命老区河南省新县一名普通的干部。
按照治丧办主任向守志的安排,许世友生前爱将,原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为许世友悄悄定制了一口楠木棺材。而六年前,大儿子许光按照父亲要求花50元订制的这口棺材,最终也就没有派上用场,至今存放在许世友将军的故居里。
在楠木棺材里面放有三件宝,那就是将军生前喜爱的枪、酒,另外一件是许世友的夫人田普放进去的一百元钱。
有人说,这几件随葬品了不得啊!它们有着特殊的意义:酒——壮胆;枪——打鬼;钱——买路。许世友到哪里都会通行无阻。当然,这是笑谈了。
1985年11月9日,许世友悄悄下葬河南新县老家,墓穴没有修饰,没有墓碑。
1年后,因为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反映,王震出面提议,由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和刚刚退居二线的徐向前以个人名义为许世友竖起了一块花岗岩石碑。碑上不冠职,不记功,不叙史,只镌刻了由著名书画家范曾手书的“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字。
在许世友墓地的西南方40米处,是许世友父母合葬的墓穴。
从少林寺和尚到泱泱大国的开国上将军,沧桑不改许世友的农民本色,最终他实现了其“活着尽忠,死了守孝”之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