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01编辑:梓岚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重臣之一,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军事上他的主要功绩是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这些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曾国藩,但是一个毫无背景、朝中无人的穷困书生,可以走到“一等勇毅侯”的地位,其中必有不为人知的屈辱与难处。
曾国藩拉起湘军之后,并没有打算要依靠着这支勇军为自己争得荣耀,当时的他只是一心想要报效朝廷,剿灭反贼。湘军成立后,便与太平军正式开战了。当时的太平军已经颇有声势了,而且军中有石达开、林凤祥、李开芳等杰出将领。身经百战的石达开率领先头部队往湘阳进发,并设好陷阱等待着曾国藩的部队进入包围圈中。
当时的曾国藩可以说完全是个文人,对军事指挥还没有摸清头脑。湘军乃是初练军队,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战争开始后,曾国藩竟然又使用了先佯败、再杀回马枪这样的战术去对付敌人,这在当时与自己找死一般无二。果然,团丁在刚刚碰到太平军的时候便全盘溃退,迅速地往回跑。
正常情况下训练有素的军队会在前锋退回来时,突然往上冲,给予对方迎头痛击。但是刚刚训练不久便被派上了战场,大部分的士兵虽然身穿军装,其本色还是农民。当主力看到了前锋的溃退后,立即受惊地往回跑。单在湘阳浮桥一处,被湘军自己踩死的人就有200多,更不要提后来被太平军追上、惨死于刀下的人了。
一向自负的曾国藩看到此景极为生气,水师溃败,看来陆军也不成了。出师未捷便全军覆没!生气的曾国藩无暇顾及这到底是谁人之错,便立即将袍褂脱去,换上一身短衣,拔出宝剑,将号令全军的令旗扎于岸边,大声叫道:’“过旗者斩!”
可以想象,当时的曾国藩一身短打装扮,再加上严肃的表情,使人望之心生笑意。但是许多的湘军老乡在看到了曾大人短衣仗剑杀气腾腾站在那边之后,却完全不理他,当他不存在一般地绕过去逃命了。作为一军主帅的曾国藩看到自己的部下如此不争气,羞愤交加,一气之下,他竟然失去理智,一跺脚,纵身跳入了湘江。
这是曾国藩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带兵打仗。幸好在出征之前,他的两名幕客李元度与陈士杰在战前就发现曾国藩抱着“如输必死”的决心了,由于曾国藩不同意二人与其一同上战场,二人便嘱咐另一叫章 寿麟的幕客悄悄地跟随曾国藩一同上了战场。在曾国藩跳江后,手下亲兵与部下立即跳江救他,但他不依,抱了必死的决心。此时章 寿麟由后舱冲了出来,跳入了湘江。曾国藩一看本不应出现在此地的人竟然出现了,便清醒了几分。章 寿麟骗他说,湘潭湘军大胜,局面还可控制,大帅万万不可白死。此一言后,曾国藩这才停下了自杀念头。
后来,曾国藩得知湘潭并未胜利,于是又重新立下遗书,想要待各事清楚之后再寻死。此时,左宗棠赶来安慰败军之将,看到了曾国藩依然穿着落水时的袍子,黄沙水草都挂于衣上,其人则垂头丧气、气息奄奄。在得知曾国藩以死明志之后,左宗棠劝慰于他,曾国藩却不听。此时左宗棠拿出了曾国藩父亲的亲笔书信。其父深知曾国藩心高气傲,此时吃了败仗,心中定是不愿耻辱活于人世。信中父亲劝慰道:吾儿此次行军打仗,并非单为保卫江南,更为了长驱东下,杀贼报国。因此,你出湖南境后,不管是战死还是其他死法,所到之处都算是死得其所,但如果你尚未出湖南境内便死去,连为父也不屑为你掉眼泪。
此时的曾国藩已被耻辱冲昏了头脑,老父的家训也无法拉回他必死的决心。以死报国,本身是一件荣耀的事,旁人也不可能日夜寸步不离地看着他。眼看曾国藩所定的四月初四寻死之日即到,巧的是,生死关头,四月三日的夜里,湘潭传来捷报,湘军大胜,不日回援长沙。曾国藩此时才知道,自己一洗前耻的机会来了。
此后,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湘军一路大捷,对太平军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令晚清政府的天下得以保存下来。直至后来,靠着湘军的胜利,曾国藩最终成就了一生功名。
湘军一路溃败之下,加上曾国藩身上的耻辱也到了最高的程度,自己亲手带出的湘军竟然如此不成器,日后自己在同僚面前如何站立?曾国藩的一心寻死也是为了洗清蒙蔽于自己身上的耻辱而做出的糊涂事。令人欣慰的是,曾国藩最终没有走到那一步,并依靠着日后对湘军的训练与调教,使其成为了晚清时代中一支中坚军事力量。
曾国藩的一生中并不是时时都充满了光荣与辉煌的,他也有落魄之时,只不过在荣耀的光芒之下,这些屈辱的时刻便被人忽视了。人的一生就如同一趟旅行一般,沿途中会有数不清的坎坷与泥泞,同时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轨迹便会发生弯曲。坦然而勇敢地直面屈辱,这不仅是对毅力的磨炼,更是对心灵的考验。只要我们拥有了锲而不舍的毅力,人生中便不会存在无法征服的高峰,只要我们拥有了坚忍不拔的心灵,便不存在逾越不了的障碍,在屈辱中求胜,在挫折中思取奋进,并坦然而勇敢地面对着,才能谱写出人生中最为华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