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刘细君是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公主

时间:2017-03-22编辑:梓岚

刘细君,是汉武帝刘彻侄子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为抗击匈奴与乌孙通婚,命刘细君为和亲公主与乌孙和亲。刘细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亲的公主。

《汉书》记载,乌孙国距离长安有八千九百里。此国与匈奴同俗,不事耕种,逐水草而居。民风刚戾凶恶,民多做寇盗,以劫掠为生。张骞出使西域,见乌孙和大月氏同在敦煌之间,且乌孙国强,因此有意以厚财招安、以汉公主和亲,与之结为昆弟,就可牵制匈奴。

乌孙国当时分为三部,均受乌孙国王猎骄靡节制。张骞出使乌孙国,将大汉赏赐的礼物交给猎骄靡后,对他说:“乌孙如能东归故土,汉廷就会遣送公主作昆莫(乌孙国王的称号)的夫人,两国结盟同抗匈奴,就一定能打败匈奴。”

在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唐代初期绘制。(公有领域)

但乌孙远离汉朝,且国人不知汉朝疆域大小、国情民生。乌孙臣服匈奴已久,其国群臣都不愿东迁。猎骄靡对大汉的提议未置可否,只是派遣使者护送张骞返回长安,同时献上名马数十匹作为答谢。乌孙使者随汉使来到长安,见大汉国富民强,一派繁荣景象,回报给猎骄靡后,乌孙方有了归汉的意向。

匈奴获知乌孙与汉朝通使,就想进攻乌孙。乌孙国王惊恐,速派使者向汉廷进贡,并提出愿娶汉朝公主,与结昆弟之好。汉武帝于朝议之时,询问群臣的意见,决定依照汉家礼数,要求乌孙先送聘礼过来,然后汉廷再送公主过去。

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乌孙国国王猎骄靡将一千匹名马作为迎娶公主的聘礼送入长安。于是汉武帝就从王室宗女中选择了刘细君,下诏封其为公主,远赴西域和亲。

乡亲所镌 灵璧手印

这位刘细君,原是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刘建私刻玉玺、大造兵器意图谋反,事情败露后畏罪自杀。细君之母也以同谋罪被杀。汉武帝怜悯细君年幼失怙,将其交由她的叔父、广陵王刘胥扶养。在叔父的教养下,细君成长为灵秀聪慧的大家闺秀。她能歌善舞、能诗善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可谓才艺双全。

汉武帝为细君备办的嫁妆非常丰厚,凡皇室所用车马、日常器物等一应俱全,并为她挑选了数百名官吏、宦官、侍女,随她一起前往西域。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细君公主奉诏命随着和亲车队从江都启程。

当行至安徽灵璧时,公主在一处山岩前悄然伫立。她手抚巨石,远望家乡,久久不忍离去。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浓郁的乡情伴着离别的痛楚,竟然在巨石上留下清晰的手印。

据说,这枚手印经匠人镌石为模,都能清晰地看到手指的指节,因此此地成为一处景观,名为“灵璧手印”。元朝诗人钱惟善在《灵璧手印篇》中记载了此事,以“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烂胭脂节”的诗句,感叹细君公主离乡背井的心情。

琵琶作乐 消解乡愁

晋人傅玄编撰的《琵琶赋.序》中讲到,大汉派遣乌孙公主和亲,汉武帝念及路途遥远,公主必会思慕故乡,就命匠人为她制作了琴、筝、筑、箜篌等乐器,以便公主能于马上弹唱吹奏,消解乡愁。

因细君精通音律乐理,匠人制作出琵琶这种乐器后,刘细君为琵琶设定了音阶等,因此设计载入青史。大唐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讲到:“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

细君公主远赴西域和亲,为乌孙国带去了汉朝的典章、礼制(包括葬制)、伶人、百工匠师等等。乌孙国随着汉公主的到来,开始建造房屋、种桑养蚕,细君也作为汉地音乐方面的重要推手,把汉音带入文明蛮荒之地。

一曲悲愁 天子心怜

细君公主来到乌孙后,成为昆莫的右夫人。细君来到乌孙不久,匈奴为牵制乌孙,也派遣宗室女嫁给乌孙国王,成为昆莫的左夫人。细君虽为扬州娇女,但奉王命和亲,也和出使无异。古人云:“出使四方,不辱君命。” 细君处变不惊,应对从容。

但因昆莫年迈,言语不通,乌孙公主心中悲苦、哀愁难解难消,曾挥笔写下一首《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诗传到长安后,在文人雅士中产生不小的震动。汉武帝读完这首诗,心生怜悯,于是下诏,每隔一年就派遣使者携带锦绣、帷帐、币帛赠送给乌孙公主。

从其国俗 为灭蛮胡

乌孙国王年老体迈,考虑到王位的传承和对汉朝的亲善,于是就按照国俗,将乌孙公主下嫁给长孙,即未来的王位继承人军须靡。公主惊其俗与汉地人伦相悖,执意不从,上书向汉武帝陈情。汉武帝为了社稷的长治久安,就敕命细君:“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公主谨遵谕令,在昆莫薨逝后,与军须靡结为夫妇。乌孙国民爱戴、尊敬这位汉家公主,也尊称她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洁白美丽,如同马奶一样纯美的公主。细君在乌孙襄佐两代国王,将汉风带入乌孙,使得举国上下钦服汉文化,在中原文明向周边各国传播的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细君公主在“昆莫年老,欲使其孙岑陬尚公主”时上书武帝,结果武帝回复“从其国俗”,结果细君嫁给继孙,五年以后就抑郁而亡;连主动出塞的昭君在要嫁给继子之前,都写给皇帝,想回去,想抗命——她们不是不知道制度不可违,只是这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屈辱,她们受不了。解忧在出嫁之前,一定早就知道前面是什么,但是皇命难违,她不嫁也得嫁。但是她并没有消沉下去,欣然从命的背后,有一种更大的意义支撑着她——国家利益。

刘细君就这样成为了历史和亲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