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02编辑:梓岚
汉宣帝在临死的时候给汉元帝任命过三个辅佐他的大臣,分别是萧望之、史高和周堪。其中萧望之曾经当过汉宣帝的老师,是前将军、光禄勋。
汉元帝登基以后,萧望之就与周堪一起联合侍中金敞和给事中刘向,联名上折子请奏,希望汉元帝可以效法古道。汉元帝认为他们的这个想法很好,于是就接受了,从那以后,汉元帝就常常将这四个人叫到跟前,一起讨论怎么治理天下的问题。
这样一来,三个辅助汉元帝的大臣当中,唯独史高受到了冷落,徒有辅佐皇帝的虚名,却什么也做不了。史高看着萧望之他们和皇帝打得火热,心中感到非常不服气,渐渐的这种不服气就变成了深深的怨恨。
早在汉宣帝时,当上御史大夫的萧望之就曾经向皇帝举荐了很多有才能的人。那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郑朋,这个人是一个贪图高官厚禄的小人,为了能升官发财,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为了使自己被重视起来,就上书说:“史高让他手下那些亲信们去全国各地当官,然后给他自己搜刮钱财。”
然后还揭发出很多史家的人和外戚许家的那些触犯法律的事情。周堪在阅读了他写的信件之后,任命他做了金马门待诏。过了不久,郑朋为了能让自己的官位进一步提升,又贼心不死地写信给萧望之,在信里把马屁拍得非常响。但是萧望之是个精明的人,完全没有被迷惑,在见到郑朋以后,他看这个人油腔滑调的,不是很正经,于是很快就和他断绝一切关系,不再和他来往了。
由于萧望之和周堪是一伙的,这个郑朋既然不被萧望之喜欢,周堪也就不再照顾他了。尽管郑朋说起来是皇帝的待诏,不过他离权力的中心还很远,根本连接近汉元帝的机会都很少,为了尽快让自己变得更有权势,他把目光转向了史高。
郑朋找到史高,对他说,以前那些诬蔑他的坏话都是刘向和周堪让他那么说的,完全不是自己的本意。如果不是他们的指使,他这个长期生活在浙江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知道那些事,而且他们在教他怎么说坏话的时候,萧望之也在一旁出谋划策。
史高听他这么说,就找到弘恭和石显这两个人,想仔细询问一下,因为这两个人以前也被郑朋说过坏话。不过这两个人现在已经和郑朋穿一条裤子了,三个人狼狈为奸,因此他们告诉史高,郑朋说的一点也没错。
弘恭和石显这两个人在汉元帝的父亲汉宣帝之时,就已经活跃于朝廷的中书机构中了,因此他们对朝廷颁布的法令和那些历史典故都非常熟悉,到了汉元帝这个时候,他们一个是中书令另一个是仆射。除了对官场上的事情非常熟悉以外,石显有一种十分特别的本领,他可以猜到皇上想要干什么,但是却碍于面子,不愿意在大臣们面前说出来,然后他就帮着皇上把这些事办好。
由于汉元帝的身体一向都是处在不太好的状态,又加上他觉得弘恭和石显这两个人不和别人朋党勾结,所以非常看重他们,朝廷上的那些大小事务,通常都是看石显怎么上奏,他就怎么处理,所以石显在大臣们心目中地位非常显贵。由于弘恭和石显本来和萧望之他们的关系就不是很好,现在就和史高勾结到一起,共同对付萧望之一伙。
萧望之他们很快就察觉出情况有点不对头,为了能够先发制人,他们找了一个机会对汉元帝说:“自古以来,中书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只是因为那时候汉武帝常常游玩于后宫,因此才把这个职务交给了那些太监们。
但是皇上您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啊,所以是时候把这个规矩改回来了,只有让大臣们担当这个职位,才能和‘不近刑人’这句古话相协调啊。”但是汉元帝显然不是这么想的,因此他犹豫不决,这件事也就无限期地拖延了起来。这么一拖,就让弘恭和石显有了可乘之机,也让他们对萧望之一伙更加仇恨了。
见郑朋不愿意跟着萧望之一伙人了,弘恭和石显便和他勾结在一起,顺便把另一个想倚靠周堪却被拒之门外的华龙也吸收进来。这几个人趁着萧望之他们不在的时候,在汉元帝面前打小报告,说萧望之他们那伙人正在策划着要把史高给罢免掉。
汉元帝信以为真,就让人到萧望之那里去问。萧望之没想到皇上会让人来问这种问题,于是说:“外戚当上大官以后,通常都是吃喝玩乐,不干正事,我只是希望能把这种不正之风调整一下,这样对国家的发展才能起到好的作用,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这些话回答得虽然不错,但是弘恭和石显非常能搬弄是非,他们向:汉元帝建议,萧望之说出这样的话来,目的明显是想要离间您与那些亲戚们之间的关系,像他这种情况,就应该“谒者召致廷尉”。
由于汉元帝这个人根本没什么主见,听到他们这么说就信以为真,而且他认为“谒者召致廷尉”的意思就是让廷尉对萧望之进行问话,于是就准奏了。然而弘恭和石显可不是那么想的,他们立即就将萧望之打人了大牢。汉元帝听说萧望之被关进牢里面去了,赶紧派人把他从牢里面释放出来,还让他恢复原来的职位。
在萧望之从大牢里被释放出来时间不长,汉元帝就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萧望之做了他那么长时间的老师,功劳特别大,并且“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所以又给萧望之加封了一个关内侯的爵位,还打算将他任命为丞相。然而正在这个时候,萧望之的儿子上折子说,希望皇上能对萧望之莫名其妙被关进大牢这件事做出调査,因此汉元帝就命令相关的部门进行调查。
但是,因为弘恭和石显他们的权力非常大,控制着这些部门,因此在他们的示意下,调查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把萧望之打人大牢这件事情一点儿错也没有,但是萧望之指使自己的儿子上折,并且在内容中使用了一些“亡辜之诗”,这就不是像他这样的高官应该做的事情了,简直就是对皇上的不敬,应该受到严肃处理。
由于弘恭和石显非常了解萧望之的性格,知道他是一个十分高傲的人,别人一侮辱他,他就受不了。因此就借着这个好机会,在汉元帝耳边不停地诋毁萧望之,煽风点火。他们甚至拉出了很多年以前的事,说萧望之以前在辅政的时候,就经常对史高他们百般排挤,为的就是独揽朝政大权,现在还教他的儿子上了那么一道不敬的折子,如果不把他关进监狱里坐几天牢,他就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了。再说,如果他犯下这样大不敬的罪,皇上您都不进行惩罚的话,就让大臣们觉得您赏罚不明。#p#分页标题#e#
汉元帝也了解萧望之是一个怎样的人,担心他受不了牢狱之苦,因此犹豫不决。石显马上又说:“皇上不必担心,坐几天牢而已,又不是杀了他,这样处理已经算是相当宽大的了,像他犯的这种大不敬的罪,本来应该直接砍头的。而且让他坐几天牢对他也有好处,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会改正过来了。”于是最终汉元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石显这些人见汉元帝答应下来,顶着奉旨办案的幌子,底气立马就足了,他们派出官兵把萧望之的家重重包围了起来,然后皇帝派出的人就来叫萧望之了。萧望之见到这样的情形,想要自尽,但是他的妻子却把他拦住了,觉得这件事应该不是皇上的主意,一定是那些小人们自作主张。
于是萧望之便问他的门生朱云怎么看,朱云也是个只有一腔热血,却没有多少头脑的人,就说他应该自尽。萧望之听完仰面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丞相的候选人,现在都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假如再被他们抓到监狱里去,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所以就喝下了毒药自尽而死。
这件事马上就传进了皇宫,汉元帝知道后大吃一惊,非常后悔地说:“原本我就以为他是一个非常高傲的人,很有可能不愿意到监狱里面去,是我害了他啊!”可以看出,汉元帝对于萧望之还是比较了解的,也明白他是被人陷害的,但是却眼睁睁看着他被别人逼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但是汉元帝也算是个很会自我安慰的人,在萧望之死前虽然对他不是太好,死后却经常派人去他的坟上祭奠。
萧望之被陷害致死这件事说明了汉元帝是一个完全没有主见的人,他优柔寡断,还很容易听信小人们的话。假如第一次将萧望之打人大牢,是因为他不知道“谒者召致廷尉”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有情可原的话。第二次想要让萧望之下狱就非常清楚了,完全是他下达的命令,而且他也知道萧望之是一个性情刚烈的人,这差不多就是逼着萧望之自杀。
在萧望之死了以后,汉元帝虽然不太高兴,但也没有采取什么严厉的惩罚措施,只是把弘恭和石显叫过来训斥了一下,然后唯一的惩罚就是将他们两个“免冠谢”。
实际上,汉朝的皇帝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亲小人,远贤臣”的不良现象了。到了汉元帝的时候,那些居心不良的大臣们和太监石显勾结在一起,终于干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那就是借着皇帝的手把一个德高望重的大臣萧望之除去了。自此以后,朋党带来的危害在朝廷之中变得更加明显了。甚至多年以后汉献帝那时候发生的“十常侍”之乱,也可以在这里发现一些祸患的根源。
下一部:沉迷于声色的皇帝——汉成帝刘骜
推荐阅读:
上一篇:著名的昭君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