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8编辑:浮泊凉
始皇一死,赵高就怂恿秦二世搞大清洗。秦二世听信赵高的谗言,先是诛杀自己的骨肉至亲,然后就将矛头对准了朝中大臣。首当其冲的,就是曾经最受始皇器重的蒙氏兄弟。
在秦国横扫六国的战争中,蒙氏一族战功显赫,蒙恬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的优秀将领,为秦攻城略地,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自昭王以来的秦国历代国君对蒙氏一族都非常器重和信任。
嬴政发动统一战争后,蒙恬参与过伐楚和攻齐的战争,并因战功被封为内史。内史就相当于后世的京兆尹,或者说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是首都的最高行政长官。一般来说这一职位都是由皇帝的亲信担任,由此可见始皇对蒙恬的信任。蒙恬的弟弟蒙毅是始皇的贴身参谋,常常与始皇共乘一车,其待遇之高在朝中鲜有人及。在当时的秦国朝堂上,其他将相都不能与他兄弟二人争宠,蒙氏家族的权势也就到达了巅峰。
正所谓物极必反,月满则亏。蒙氏的权势到达了巅峰,其衰落也就是必然的了。在他们得到无数人羡慕的时候,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嫉妒甚至是仇视,赵高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嫉恨蒙氏兄弟,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蒙恬石像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赵高是如何恨上蒙氏兄弟的?这还要从蒙毅说起。
赵高的祖先是赵国的宗室贵族,到了赵高祖父时期,他们和宗室的关系已经极其疏远了,因此就举家搬迁到了秦国。到秦国后不久,赵高的父亲就触犯了秦国法律,结果就被处以宫刑,留在宫中做了太监。赵高的母亲也受牵连,受到处罚,在宫中做了奴婢,世世代代地位卑贱。
赵高是其父亲在宫刑前生的,还是后来其母与他人野合所生,史书上并无明文记载。按照当时秦国的法律,赵高和其兄弟一生下来就被处以宫刑,留在宫中做宦官。
赵高虽然做了小太监,但他非常聪明,在宫里也很讨人喜欢。他在宫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书法和秦律都比较擅长。当然,他也学到了宫中的尔虞我诈,渐渐变得工于心计。不久之后,赵高的才华得到了始皇的赏识,始皇提拔他做了中车府令,一个可以常常接近皇帝的官职。
赵高得到这一职位后简直如鱼得水。他极其善于察言观色,当他注意到始皇十分喜欢小儿子胡亥的时候,就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不断找机会接近和讨好胡亥。这样赵高就在始皇和胡亥父子那里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日子过得自然优哉游哉。
但不幸的是,赵高不小心触犯了秦律,罪名还不小,于是始皇就将他交给蒙毅处理。蒙毅素来以刚正不阿闻名,他就按照秦法判了赵高死罪。但赵高平时在始皇和胡亥那里积累了不少“印象分”,因此始皇就出面说赵高精通秦律,而且也很机灵,是个难得的人才,只是一时不小心触犯律法的,然后便下令赦免了赵高,让他官复原职。
但始皇没想到,他一时仁慈放过的这个宦官,竟然成了秦帝国的掘墓人之一。蒙毅也不会想到,他严格执法,竟会给蒙氏带来灭门之祸。
前文提到,始皇巡游途中病情恶化,于是就派蒙毅祷告山川神灵为自己祈福。但没等蒙毅赶回,始皇就驾鹤西去了。赵高伙同李斯等人沙丘密谋,立胡亥为太子,并矫诏令公子扶苏和蒙恬自杀。
扶苏死后,蒙恬觉得事有蹊跷,不愿自杀,于是使者就将他囚禁在了阳周。胡亥得知扶苏的死讯后,就觉得蒙氏是功臣,蒙恬无罪,应该释放。但此时的赵高,一方面害怕蒙氏势力重新崛起会对自己不利,另一方面对蒙毅欲杀自己之事怀恨在心,于是就充分发扬自己善打小报告的优良作风,对秦二世说:
“我听说先帝早就想把陛下您立为太子了,但当时蒙毅就劝谏说不可以立您,所以先帝才一直没立太子。如果这事儿是真的,那蒙毅就是知贤不立,这不就是不忠吗?所以微臣斗胆进谏,不如将蒙氏兄弟二人统统诛杀,不留后患。”
于是,秦二世就没有释放蒙恬,还下令将蒙毅也囚禁了起来。
回到咸阳后,胡亥顺利登基,但始终没有下达杀掉蒙氏兄弟的命令。赵高对此很不安,怕秦二世会改变主意,于是就不断地在秦二世面前诋毁蒙氏兄弟。不久,秦二世就下决心将二人杀掉。秦始皇的弟弟子婴听到这一消息后,就急忙出来劝谏。
他说:“我听说赵王迁听信谗言自毁长城,杀掉大将李牧而启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背秦之约”;齐王建杀掉忠臣而听信后胜的胡言乱语。这三个人,都是因为错杀好人才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的。而今,蒙氏历代忠义,有大功于国,是秦国的谋臣良将,怎么可以说杀就杀呢。我还听说,“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了忠义之臣而让那些毫无节操的人为官,就会使朝堂之上国君毫无威信,朝堂之下将士毫无斗志。因此,我以为蒙氏兄弟不可杀,还请您三思而后行!”
蒙恬剧照
子婴的这段话说得在情在理,也可以看出他是个头脑清醒的人,他已经暗示秦二世,赵高是奸佞之臣,不可听信其言错杀忠臣。但秦二世此刻已被赵高蛊惑,听不进子婴的逆耳忠言,最重要的是他对赵高所说的蒙毅曾阻止他被立为太子之事深信不疑,因此十分讨厌蒙毅。为了自己的皇位安危,他也要杀了蒙氏兄弟,哪里还会听子婴的说教。
于是,他就下诏给蒙毅。但诏书并未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蒙毅有罪,只是把赵高编造的蒙毅阻止立他为太子之事作为罪名,还说这是不赦之罪,要牵连宗族,但他不忍心,就开恩赐蒙毅自尽。
“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莫须有罪名,蒙毅悲愤至极,就对使者辩驳道:
“难道我不能懂得先主的心意,不能侍奉好先主吗?我自年轻为官,就深得先主信任,一直到先主逝世,这难道还不算是能了解先主的心意吗?难道是因为我不了解太子的才华吗?众多皇子中唯有太子能陪先主周游天下,这样的待遇是仅有的,我还有什么怀疑的。先主立太子定然是多年深思之后的决定,我怎么敢进谏呢,更谈不上什么谋划了。这些话,不是我想借以逃避死罪,只怕辱没了先主的名誉,希望您能认真考虑,也好让我死得明明白白。
况且这样做是道义之所在,严刑杀戮是道义所不容的。从前的时候,穆公死了让车氏三良为他殉葬,给百里奚加了莫须有的罪名,于是后人就给了他‘穆’的称号。秦昭王曾错杀白起,楚平王错杀伍奢,吴王夫差错杀伍子胥。这四位国君都犯过大错,因此才遭到天下人的非议,认为他们不贤明,也成了其他国家诋毁他们的借口。所以说,‘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于无辜’。希望您能认真考虑这件事!”
蒙毅的辩驳很有力,使者自然无法反驳。但他的使命就是看着蒙毅自尽,而且他知道这是一场政治斗争,胡亥不可能赦免蒙毅。于是就逼蒙毅自杀,然后回去复命了。
蒙毅死后,秦二世派出的使者也到蒙恬那里下达了令他自尽的诏书。使者对蒙恬说:“你的罪就不用说了,现在你的弟弟又犯了大罪,牵连到了你。”蒙恬自知自己是躲不过这场灾难了,但同样不甘心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诬陷致死,于是就对使者说:“我们蒙氏三代忠义,为秦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之功。如今我手下有三十多万秦军精锐,即使你们把我囚禁了,我手下的将士也会发动叛乱。
但我不打算这样做,因为我不敢辱没祖先的教诲,即使知道必死无疑我也会坚守节义,不忘先主对我蒙氏的恩宠。周成王刚刚即位时,还只是个小孩,周公辅政时就背负着成王接受群臣的拜见。后来有一次成王病了,而且病情恶化得很快,于是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并祈祷说,‘国君只是不懂事的幼儿,有什么过错呢,这都是我辅政不周,因此上天若要降罪,就应该由我替成王接受受惩罚。’他把这些写成祷词,以显示其诚意,后来就放在了王室的档案馆里。成王亲政后,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要作乱,若不戒备,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故。
成王听信小人之言,大发雷霆,周公被迫逃到楚国避难。后来成王到档案馆阅读学习时,发现了周公的祷词,明白是自己错了,就杀了那个造谣的大臣,将周公请了回来。《周书》上说,‘查案时,一定要多方询问,反复对比。’现在我蒙氏一族,世代忠心耿耿,但却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这一定是有小人欺君罔上啊!周成王过而能改,所以才能使周朝兴盛;夏桀杀关龙逢,商纣杀比干,都不知后悔,才最终落个身死国灭的下场。所以,过而能改可以重新振作,听劝可以重新警醒,查案时要多方询问,这些才是明君治国的原则。我所说的这些话,不是为了要逃避死亡,只是想以死规劝,希望陛下多为苍生百姓着想,以后凡事都要深思熟虑后再做,把国家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
蒙恬以死明志,在死前给秦二世提出了锥心泣血的忠告,无愧于“蒙氏忠义”之名。但蒙恬的忠告是转达不到秦二世那里的。使者听完蒙恬的话,就对他说:“我是接受皇帝的诏令要将军自尽的,实在不敢把将军的话说给皇上。”蒙恬听后彻底绝望,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良久之后,蒙恬才慢慢地说:“我犯了大罪,本来就该死啊。修筑了从临洮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这中间岂能不截断地脉呢?这就是我的罪过啊。”说完这些,蒙恬就吞药自杀了。
实际上,蒙恬在对使者说的话里已经推断出自己是遭人陷害,所谓的筑长城伤到了地脉,只是临死前给自我安慰而已。
司马迁曾这样评价蒙恬:“我到北方边境地区后,沿直道返回,一路上观察了蒙恬修筑的长城和各种军事堡垒,他们都是挖山填谷而成,与直道相连接,这本来就是不考虑百姓的劳役之苦啊。这时秦国才刚刚灭掉诸候,天下人心未安,百废待兴。蒙恬身为秦军大将,不尽力谏诤,劝始皇做安定百姓的事,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各种工程。这样看来,他们兄弟被诛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跟地脉有什么关系呢?”
司马迁虽然指出了蒙恬之死是和地脉无关的,但他说蒙恬兄弟是因为迎合始皇劳民伤财而被诛杀,却是有失公允的。同始皇一样,蒙恬也被秦国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秦国的大多官员都是如此,他们并不认为役使百姓修长城是劳民伤财,在他们看来这是理所应当的。而且,作为一名军事将领,他负责修筑一些军事设施也是无可厚非的。他不劝谏始皇更无法与他的死挂钩,因为当时的秦国官僚,谁也没有对始皇修筑长城提出异议。因此,蒙氏兄弟之死只是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而已,与劳民伤财、挖断地脉等都无关系。
蒙恬作为秦朝最著名的将领,为秦帝国扫除了最大的威胁——匈奴,还为秦帝国筑造了有效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这样为秦朝立下了不朽之功的战将,却在赵高等人的阴谋之下无辜惨死,怎能让人不扼腕叹息。到了唐朝的时候,有一次太宗对众臣说:“我想向上古的尧舜学习,励精图治,不使本朝出现冤案。之前的历朝历代,冤死的将相太多,诸位爱卿你们说说,古代死得最冤的的是谁?”
当时房玄龄、魏征等重臣都在场,众人议论纷纷,有的说是白起,有的说是伍子胥。听完众人的议论,太宗摇摇头说:“朕观最冤的是蒙恬。”众人恍然大悟,不约而同地点头。
三军将士听说蒙恬将军冤死后,都很悲愤。他们感念蒙恬昔日之恩,就用战袍撩土,将蒙恬葬在了绥德城。而今那里还有一座小山丘,与公子扶苏的墓遥遥相望。后世有人作诗云:
春草离离墓道浸,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笔千枝,难写孤臣一片心。
有句话说地好;“历史的瞬间,也许就能改变整个历史发展的轨迹。”蒙恬冤死,标志着胡亥和赵高枉杀忠良的屠刀已经高高举起,秦国的朝堂上再也没有了忠良之音,政治彻底走向了腐败和黑暗。蒙恬的死,还直接导致了一个结局,就是秦帝国少了一大支柱,三十万秦军将士彻底心寒,对秦政权不再抱有希望。所以说,蒙恬之死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他标志着秦统治集团中的正面因素已经消失殆尽,秦帝国的灭亡已经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