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16编辑:梓岚
公子扶苏,这位皇长子拥有一个文艺的名字。世人都说扶苏有才,但并没有什么史实可以证明,我们甚至都可以相信,这是后世包装出来的。
我们可以了解的是扶苏具有仁爱之心,他反对焚书坑儒,因为焚书坑儒是后世证明秦始皇暴君的条件之一,假如焚书坑儒是假的,那扶苏的仁爱是真的吗?但是扶苏孝顺,秦始皇非常器重他。为什么说他孝顺,扶苏在接到伪造的赐死诏书之后,他明明可以反抗(蒙恬手下三十万大军,还都是正规军),可是他没有,虽知道那是假的,依然不顾蒙恬的反对欣然受死,因为他不想违抗“父命”。秦始皇怎么会器重他呢?如何看出来!
秦始皇把扶苏派去修长城,抵抗匈奴,看似是惩罚,实际上别有用意。蒙恬的军队是当时秦国的主力军队,除了想让扶苏在北境历练一下,改改他文弱的品性之外,还是想让扶苏能在军队里立威,也是秦始皇下一步想把军队交给他的一个过程,扶苏没让他失望,在军队里屡建奇功(估计其他人也不敢抢功)。扶苏,是嬴政选好的秦二世继承人,我觉得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满打满算整个秦朝只有三个皇帝(终于可以叫他们皇帝了),由于秦朝法律严格,不允许朝臣私下评论皇帝,因此秦朝的皇帝没有谥号,是以秦始皇、秦二世、秦三世如此称呼,这也是秦始皇的心愿,直到万世。可惜的是秦朝还没走出三世就灭亡了,跟想象中的差距有点大呀,这一点跟秦始皇的雷厉风行脱不了干系。我们上期说到,秦始皇统一之后一些政策实践的太快了,遭到很多人反对和抵抗,其实这才是秦始皇的脾气,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实践派,换一个犹犹豫豫的秦王,秦国或许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统一六国,而不是十年就把六国灭了。
嬴政的突然死亡,才是秦末动乱的导火索
统一之后,秦始皇重点又放在两件事情上,一件是追求长生不老药,最后把自己吃坏了;另一件事就是四处去巡游。这类巡游我们可以看成四处去显摆(我当皇帝了),或者是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又或者是安定六国还活着的贵族,让他们死心,总之秦始皇没有闲着。去年的电视剧《芈月传》大肆宣扬秦兵马俑真正的主人其实是秦昭王的母亲,历史上第一位太后芈夫人,而不是我们的秦始皇。这样看来,历史君倒觉得这是可信的。最起码从嬴政的这些举动来说,他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得这么快,而且他还是抱着长生不老的心态去四处求药。更何况嬴政统一六国还有好多事情没做完,除了修长城还要打南蛮,人都派出去了,还有什么心思去考虑自己死后兵马俑的问题。
希望大家关注一点,就是秦始皇的死。不管秦始皇是怎么死的,首先他一定是不想死(废话),其实是秦始皇还不能死!为什么?因为他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完,当时秦朝的政治格局还没有完全稳定,六国贵族都在等待时机,他们没有出手完全是畏惧秦始皇和他的军队。再就是继承人的问题,他选定的继承人还没有养成,公子扶苏还需要一些历练。在北边抵抗匈奴和在南边打蛮夷的军队由于中央集权的政策,都掌握在嬴政一个人手中,他还没完整的交出去。这些事情都是需要他亲自去完成的,就算是临死前写了诏书,也不可能这么详细,顶多就是任命继承人罢,匆匆,实在是太匆匆了。秦始皇一死,首先秦朝内部就乱了,没有确定继承人,皇帝还是死在外边,争夺皇位才是最重要的。胡亥赵高害死公子扶苏,在北境的蒙恬首先不可能臣服秦二世胡亥,在南边打仗的军队由于不知道该相信谁,坐山观虎斗。不管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秦朝都陷入混乱,六国贵族知道时候到了,纷纷找机会崛起,秦朝本就不稳定的局势瞬间就分崩离析。
秦朝的真正对手,变革下新兴的农民阶级
我们说秦末动荡是因为秦始皇死的突然,很多事情没有做完,同时也有人认为也跟赵高这类奸臣当道有关。其实赵高就是一个宦官,他也就是控制了秦二世胡亥在朝堂之上能糊弄一下朝臣而已,对外他掌控不了主力军队,而秦二世只当了三年皇帝,从根本上也改变不了什么。军队不受控制,全国各地都在起义,失去民心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我们当你是皇帝,你才是皇帝,我们都不认可你,你就一文不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这动荡的时候,揭起反秦大旗的不是被灭的六国贵族,不是某个掌握兵权的权臣世家,而是一群农民。这种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可以说是当时秦朝特有的,前无古人。在旧的分封制下,奴隶社会,当时的农民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当时都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定了等级,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且各诸侯国之间,农民的流动性并不大,大部分人还都被征兵去打仗了。虽然也有过农民暴动,但是没有像秦朝陈胜吴广这样大规模的跨省活动,最后形成了几十万人的规模。这个跟秦朝的变革也有关,往封建社会的转型,秦朝实行郡县制,全国统一,社会安定,农民不再需要参军打仗,只需默默地种地和服徭役,就顺应时代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秦朝其实不是一个开始,可以说是战国时代的终结,打了几百年的仗,死了二百多万人,到了秦朝百姓们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而秦朝的徭役过于繁重,从农民阶级形成规模开始,秦朝这个大地主就注定要被威胁。刘邦虽是个亭长,实际上也可以算作一个农民起义的典型代表。从秦朝这里开始,封建社会成型,往后的一千多年,农民阶级就注定了会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