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西汉时期为什么多出明君

时间:2020-01-13编辑:梓岚

自刘邦建立西汉,到王莽篡位建新朝,在西汉的二百一十年间,这个王朝共出现了十二位帝王。其中,光是贤明赞誉千古未绝的帝王,就有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询。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刘家能出如此多明君,首先便与其时代密切相关。我们不难发现,西汉的明君,主要生活在西汉早期,直到盛世。从汉高祖在刀光剑影中建立起西汉,到汉武帝将这个王朝迎上巅峰,再到汉宣帝继承汉武帝的政治遗产,这些明君所在位的时代,要求他们为政得当。

越是亲身经历过创业的艰难,就越清楚守业的必要。刘邦作为一个典型的草根帝王,有着强烈的巩固家族统治的欲望。在萧何、张良等贤臣的辅佐下,他顺利的从一个农家子弟,转变为一个体察百姓的出色的政治家。刘邦不但自己为政贤明,还对自己的继承人提出为政要求。

而汉惠帝刘盈,不仅有汉高祖、吕后、曹参、陈平等人的耳提面命,他本人,也是经历了秦末的战火,深知刘家的家业来之不易。刘盈在十六岁时便即位,之后国家大权实际上由吕后掌握。因而刘盈也不得不采取更温和的为政风格。换句话说,有了强势的吕后唱红脸,白脸自然就留给了刘盈。他推行仁政,放宽思想文化控制,因而政治愈发清明,他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一代明君。

而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他们也从自己做起,带领西汉迎来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刘家子弟能做好自己,也是他们明君频出的重要原因。当时仍处于西汉初年,人们还在努力摆脱秦末以来战乱带来的经济凋敝。因而二帝继续推崇黄老之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不仅汉文帝一生节俭,二帝还在春耕时下地劳作,以此来劝课农桑。正是他们身上那种纯朴而又真挚的情感,引导他们成为了真正为民着想的明君。

而汉武帝刘彻,本已经是家业稳固的天选之子,但他自己却很有抱负。在刘彻出生的三年前,即景帝三年(前154),七国之乱爆发。虽然这场叛乱在三个月内即被平定,但这场祸患却给刘彻敲响了一个警钟:危险一直都存在,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守住天下。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朋友们应该都有所了解。虽然这位带领西汉走上巅峰的君王和秦始皇一样,功过皆有,历史评价颇为复杂。但他通过推恩令等解决郡国并行制的弊病,推行平准等稳定经济秩序,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而推广教育,都切实推动了西汉的发展。

而西汉的最后一位著名明君汉宣帝刘询,也是一位复杂而简单的帝王。他的复杂,来源于他的经历。刘询确实是汉武帝的嫡系血脉,但由于巫蛊之祸,刘询早年一直苟活,因而接触到真正的底层民众。继位后,刘询又受到霍光的控制。因而对刘询而言,只有自己成为一位有真材实干的君主,才能不负家族,不负余生。

刘询是因为才能和德行而被霍光送上帝位的。他不缺为政的能力,更不缺将心比心体谅百姓的气度。因而他也是简单的。在自己饱经苦难以后,刘询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治理国家的事务中。这位帝王像他的前人们那样,一心为国,励精图治,政绩颇丰。

再之后,刘家也没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厄运。安稳的社会让帝王沉迷酒色,日益荒淫,明君也就不再出现。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西汉明君一代接一代,自然离不开前人的正面影响。而早期西汉社会的落后和不安,也要求这些帝王成长为实干家,成长为有真材实料的明君。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臣民对他们称赞,青史将他们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