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4编辑:历史狂流
诸葛亮忧心在蜀国造成沉闷的政治环境,让人愉快的工作自然谈不上,而他事无巨细的亲自过问,更是让人才束手束脚,既发挥不了自身价值,又不能使人开心,当官就成了吃饭,因此,有本事的人也就越来越不愿意为蜀汉服务了。
而诸葛亮还把仅存的几个人才当小孩子对待,更是打击了人才的积极性。
就连吴国人都看好的秦宓,也就是在接待吴国使者偶尔暴露下才华,口头上讨了几句便宜,诸葛亮非但不奖赏,还当着吴国使者的面说他这些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小玩意,高傲的秦宓能受得了吗,秦宓受得了,传出去类似秦宓的人才受得了吗,恐怕他们在选择蜀汉时就会在选择之前打个大大的问号。
就这样蜀汉越来越没人,诸葛亮最终也只能给累死了。
再说传说中被诸葛亮吓跑的司马懿,他的做法则比诸葛亮高明得多, 能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能抓住该工作的核心要点。
早先他给曹丕当老师,这时候是辅臣,所以司马懿能尽心尽力的辅佐曹丕,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诸葛亮还细心,曹操喜欢有事没事考考儿子,看看他们处理军政事务的能力。
司马懿知道这种考核意味着什么 ,于是费尽心思的熟悉掌握曹操的行为个性,最后对曹操的掌握比杨修还高明得多,杨修只是个小聪明,而他却能直接掌握曹操的核心,能知道曹操最近喜欢什么,考虑什么,并根据这种习性罗列出曹操有可能问到的问题,再根据曹操的喜好细致的给予回答 ,然后叫曹丕逐条背熟。
事实上,他真的每次都猜对了,这样一来,曹丕就在曹操心里留下了心思敏捷,举措得当的印象,为以后当上世子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曹丕最后能继承曹操的位子,司马懿是功不可没的。
最有意思的例子是,曹操某次出征,几个儿子送行,聪明的曹植当场就做出一篇感人的文章,借此来为曹操送行,曹操很是感动 ,眼看曹植就要拔了头彩,曹丕虽然也会作诗,但他反应没曹植快,也没有曹植的文才,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司马懿就悄悄地说:你什么都别说,只悄悄的流泪就行了。
曹丕听了他的话,就在一旁暗自流泪,不小心叫曹操看到,曹操心里就想了:曹植虽然聪明,但论起孝顺,恐怕还比不上我这个老实的大儿子啊,因为他伤心的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当父母的谁不喜欢孝顺的孩子,而对父母孝顺的人心眼也坏不到哪儿去,今后一定会成为爱民如子的英主,所以这件事上曹操就已经有倾向曹丕的意思了。
后来曹操死了,司马懿提升成大都督,大都督节制军事,手握重兵,俨然一方霸主 ,身份变了,司马懿的做法也就变了,这时候他不像当老师的时候那样事无巨细都要亲自留意,而只严格的抓住中心环节,在选拔人才上十分慎重,这一点就连诸葛亮也是清楚的,司马懿任命的每一个先锋不管听过没听过,他都不敢大意,因为他知道,能被司马懿看上当了先锋,一定有过人的本事。
如果说慎重的选拔人才诸葛亮也能做到,那么,在使用人才方面,诸葛亮就自愧不如了。因为司马懿选中人才之后,就能根据相应的本领给予充分的信任,重用,这摊子事就交给你了,怎么做你看着办。
具体事务上不管不问,安心的当起了甩手掌柜。
司马懿当上都督后提拔了小将秦朗,给与他充分的信任,秦朗手下有个军官对秦朗处理的某件事不服,就反映到司马懿那里。
这件事如果遇到诸葛亮,那他一定会是核查核查再核查,生怕某些方面出现差错,但司马懿的反应却是勃然大怒,直接斥责那个军官说:“我能提拔秦朗,他的为人、能力怎么样,我心里清楚,你即便有意见,也应该找他当面提,直接越级上报什么意思,想挑拨我跟秦将军的关系吗,你就是个只会钻营的小人,留下你迟早会成为军中的祸害。”
教训完之后,直接命人把这位军官推出去砍了,事情传出去以后,秦朗自然非常感激,其他如秦朗一样的人更是从中看到了充分的尊重,信任,那工作起来,还有不卖力的,因为在司马懿账下,只要有本事就会获得提升,提升以后就能获得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而尊重和信任 ,正是人才最需要的,魏国有了这样的风气,人才还不趋之若鹜,层出不穷吗,有了人才,而且还能恰当地使用人才,魏国还不越来越强盛吗,所以从这个层面看,司马懿比诸葛亮高明的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