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22编辑:历史狂流
蜀汉刘后主刘禅千年间一直为人诟病,扶不起的阿斗更是被沿用了千年,他无能昏聩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没有孔明的帮助,他一个人撑起蜀汉天下长达30年之久。
而在《三国志》中,则让我们对“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有了新的见解:阿斗不是扶不起,而是扶得起。阿斗,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不说是一位有道明君,但至少是一个贤德之君,绝对划不到昏君的行列。
刘禅幼年时历经磨难,幸得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公元223年,刘备病逝,继位为皇帝,在位四十年。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被俘后投降,被封为安乐公,公元271年在洛阳病逝,享年65岁。
之所以有阿斗扶不起的说法,多是因为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说刘备是大英雄,刘禅是狗熊被斥之为“扶不起的阿斗”,其实要真论起来,扶不起的并不是刘阿斗,而是他的父亲刘备。
说刘备扶不起,是说他意气用事,没有大局观念。按照诸葛亮为其绘就的建立蜀汉帝国蓝图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就是取得荆、益二州,建立政权,经过10多年的打拼和浴血奋战,此时已经实现,公元221年,刘备已在成都登上帝位。第二步是在适当时机,兵分两路进行北伐,一路从荆州出发,指向宛、洛,另一路从益州出发,出于秦川,直下长安,打得敌人首尾不能相顾,如果真能这样,则霸业可成,重兴汉室指日可待。
如果孤军北伐,则敌人首尾可以相顾,就会有被吃掉的危险。为了确保北伐大计的实现,蜀汉必须长期与东吴搞好关系,保持孙刘联盟的阵营,抗击曹魏,这是国策。然而由于镇守荆州的关羽骄傲自满,与东吴不断发生摩擦,在关羽出兵攻打曹操之机,孙权部下乘虚袭击荆州,导致荆州沦陷。荆州的位置十分重要,关羽的一时大意,不仅使蜀汉丢失了重要的战略要地,也给他败走麦城铺了一条走向死亡的道路。
关羽死后,刘备为了所谓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义气,置建立蜀汉帝国大计于不顾,坚持三军戴孝,要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结义兄弟张飞得知二哥死去,愤恨不已,命令士兵赶制丧服过程中,因兵士没能按时完成而受到张飞鞭打,被鞭打的士兵张达、范强怀恨在心,一天夜里趁其睡觉后不备,割下其头颅后逃往东吴。
二弟死于东吴之手,杀三弟的凶手又逃往东吴。刘备怒火心中烧,于是,亲帅倾国之兵80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御驾亲征讨伐东吴,为二弟三弟报仇。却不想被东吴的大都督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弄得大败而归。刘备逃到白帝城,就病了,悔不该不听诸葛亮的话,不仅没能为弟弟报仇。而且损兵折将,致使国力元气大伤。63岁的刘备在弥留之际,召诸葛亮到白帝城,把年幼的儿子刘禅托孤给诸葛亮。
刘备死了,年仅17岁的太子刘禅即皇帝位,刘禅就是刘后主。
从赤壁大战到蜀汉建国,这一连台的好戏多亏有了诸葛亮,而刘备,也不过凭着“刘皇叔”这块牌子和帝室之胄的身份,到处忽悠。前半场,刘备演的还算到位,刘备在成都成功登上帝位,结果到后半场,这个主角不听话了,一意孤行,大举伐吴,不仅使蜀汉失掉了荆州,还失掉了东吴这个战略伙伴兼同盟军。
蜀汉的建立,是许多人的功劳。而轻启战端,丢掉荆州,刘备应该负主要责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备的开国皇帝的业绩应该大打折扣。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得不开始了他的六出祁山和九伐中原,其实诸葛亮知道:伐已亡,不伐亦亡,与其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在敌强我弱的大环境下,他只有千方百计不停地“折腾”,才能让蜀汉的国祚得以延续。这些,也多亏了诸葛亮和姜维的本事。也许在等待的过程中,曹魏国内发生内乱,或者曹魏与孙吴相争,这就给蜀汉了一个翻身的机会。但可惜的是,一直等了40年,也没给蜀汉这样一个机会。
纵观当时天下三分,曹魏拥有9州91郡;孙吴有5州45郡,蜀汉只有2州22郡。就人力财力而言,曹魏约占天下的65%,孙吴占25%,蜀汉仅占10%,以十分之一的力量,面对曹魏、孙吴两个强大的对手,不被人家吃掉,已属不易,更别谈什么收复中原了?刘禅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维持40年,可谓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如果换一个,诸葛亮在外领兵打仗,皇帝在后边指手画脚,瞎指挥,也许用不了两年蜀汉也就玩完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阿斗扶不起”实在是有失公允。什么叫“能扶起”,诸葛亮经过十几年的辛苦努力,把刘备“扶上了”帝位,可惜就因为自己一次的一意孤行,就断送了匡扶汉室的伟大事业,这能说明他“能扶起”吗?
而刘禅登基时只有17岁,在诸葛亮的扶持下,做了40年的皇帝,虽说没有大的建树,但也没有大的过错,尤其是在和曹魏、孙吴两大势力的夹缝中,能坚持就是一种奇迹。也许有的人说,是诸葛亮在扶持他呀,是啊,是诸葛亮在扶持,没有人否认,但前提是“扶得起”,尤其是诸葛亮公元234年在北伐的途中去世后,刘禅仍做了30年皇帝。
做平常人难,做一个皇帝更难。无论是江山一统的大皇帝,还是偏居一隅的小皇帝,一年到头,总有人在盯着你的宝座。诸葛亮在世时,天塌下来有高个子撑着,诸葛亮去世近30年,刘禅有事还不得自己扛着,顶不住就会垮台,一顶就是几十年,你能说刘禅没一点能耐?古往今来,做皇帝超过40年的帝王又有几人呢?谁说“阿斗扶不起了”?这不是已经“扶起来”了吗!
说刘禅“扶得起”来,有以下几个理由:——
【其一】知人善任,有自知之明
关于诸葛亮的为人和本事,刘禅是知道的,因此把国内一切的军政大事全部托付给他,毫不掣肘。诸葛亮病故后,他对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等,更是大胆放权,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试想,如果刘禅缺少了这一点自知之“明”,事情的结果将不堪设想。
【其二】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一点,从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评价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正人君子,他绝不是阿谀奉承之人,因此,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应该是中肯的。还有《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评价刘禅时说,“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意思是说,刘禅能任用诸葛亮为丞相,就是一个循理的帝王。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也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从这些评价可以看出,刘禅绝不是一个啥都不懂的昏君。
【其三】头脑清楚,手腕老道
诸葛亮在世在时候,蜀汉是设立有丞相之职的,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既相互交叉,又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避免出现一人独大。后来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汉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格局。
【其四】关心民瘼,以民为本
《三国志.蜀书》曾记载这么一件事:建兴十四年(236年)四月,后主前往湔县登临观阪《都江堰水利枢纽附近》,观看汶水水流,并在那里住了10天,方回成都,同时还指示武都氐王苻健率领氐民400多户迁徙至成都。看起来,这个刘后主还是很懂事的,知道关心农田水利,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并不完全是一个啥都不懂的花花公子。现在内江水系中的安江河,又名“阿斗河”,估计是后主刘禅当年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才留下这么一个名称。只不过刘禅不会炒作,否则,他的这些“亲民”“爱民”事迹将会永留史册。
【其五】处事果断,富有人情味
刘琰是和先主刘备打江山的,因军功卓著,被封为都乡侯,那年春节,刘琰新娶的妻子胡氏入宫朝贺太后,北太后留住了近一个月,因胡氏年轻貌美,刘琰怀疑和后主刘禅有私情,就招呼一群兵士用军靴拷打妻子胡氏,引起了刘琰被判入狱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入宫朝贺的礼节。魏延因叛乱被杀,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后人认为:“后主能作此语,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面,刘禅的胸襟比他父亲刘备要大气的多,不失于蜀汉帝国第二代领导人的风范。
【其六】关于“乐不思蜀”的智慧
“乐不思蜀”出自《三国志·蜀书》,主人公就是刘后主刘禅。公元263年,魏将邓艾兵围成都,后主刘禅心里很清楚,如果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会很大,而且最大的可能会招致魏军屠城。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这样一来,后主刘禅就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生命安全,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刘禅投降后,被曹魏封为安乐公。
一次,司马昭宴请蜀国君臣时,故意令人奏起了蜀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听到蜀乐无不现出悲戚之容,只有刘禅没心没肺,不悲反笑。司马昭就问刘禅,安乐公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从此诞生了。
乍一看,刘禅的确是一幅没皮没脸的嘴脸,而且无耻到了极点。但如果你细细一想,刘禅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呢?司马昭阴险毒辣是出名的,地球人都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若要想杀刘禅,可说是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后主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但如果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也许是刘禅最好的选择了。
刘禅此举,比那个整天吟诵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南唐李后主强多了,如果李后主明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也不会落个被毒杀身亡的结局。有时候,趋利避害、明哲保身不失为一种人生哲学,这一点,刘禅刘后主做到了。
总之,刘禅尽管是一个亡国之君,但绝对不是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而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知人善任、关心民瘼、大智若愚、极富人情味几千年来少有的贤德之君!
上一篇:夏侯惇和关羽谁更厉害?
下一篇:许靖:随刘备一路升迁晚年位极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