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真的要把江山给诸葛亮吗?

时间:2017-02-06编辑:梓岚

223年-234年时代的蜀汉,即刘禅为天子、诸葛亮为实际君主的时代。

评价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功过是非,同样是以如周公、霍光一样的摄政君主为标准,而绝不仅仅是如管仲、萧何、王猛等良辅大臣为标准。

历朝历代,从来并非有个“皇帝”“天子”名号,就等同掌控了国家的君主。相反,仅仅有名而无实的皇帝,若欲从实际的君主处夺权,才是真正的「谋反者」。

仅仅以为有一个皇帝名号,就理所当然应该被全体帝国臣民拜伏和忠诚的,是标准的小学生思维。大臣忠心于帝国和社稷,亦不代表定要忠诚于皇帝本人。

当这个皇帝为了夺权,实际上做了破坏帝国统治秩序、危害帝国统治阶级利益的危险行为时,便理所当然成为帝国公敌而被废除,如霍光废刘贺例。

是以,若后人以为诸葛亮揽权而不归政,便或有异心反念,并非忠臣云云,实是滑天下之大稽。

若刘禅自以为身为皇帝便当如汉武帝一般总揽大权,可以对诸葛亮这个丞相生杀予夺的话,那么他才是背叛了其父刘备的遗志,实为蜀汉政权真正的「谋反者」。

那时刘备「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训就可以派上用场,改换鲁王刘永或者梁王刘理来当这个礼仪性“祭则寡人”的天子了。

幸好,刘禅论才智虽仅算平平,却谨遵父训,亦是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终诸葛亮一生,谨以父事之,满足于做一个礼仪性的天子,丝毫没有任何争权意图,确实不负刘备和诸葛亮对他“气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好评。

其实诸葛亮性情秉承秦汉风骨,作风豪爽豁达,从来不是后世那种忧谗畏讥之臣。

他在书信里一般称“吾”、与盟国君臣的书信还谦称“仆”,对后主称“臣亮”,而对诸下属亦敢自称为“孤”,以当时论并没有任何程度的悖逆。

他不止和东吴君臣各种通好,涉及两国重要人事安排等话题亦不避嫌和顾忌;即使和敌对曹魏诸重臣也常有书信往来。

“十命可受,何况九锡”这种话,诸葛亮敢写在和政敌李严的书信里,蜀吴两国盟约只字不提刘禅,反而大赞诸葛丞相,虽是吴人所拟,也必然经过诸葛亮本人认可。

后世那些君权集中强化时代的君主大臣们,显然是难以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以天下为公的大无私的,甚至连刘禅这个“凡人”他们也理解不了。

于是清代那个被一些无良文人吹嘘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就公然质疑过“白帝托孤”,蔑称「三国人以谲诈相尚,鄙哉!」可说此人甚至不及晋武帝司马炎的眼光。

当只有区区几百年历史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都成了大众印象中的君臣法则时,

当连宰相的存在都不能容忍,皇帝非要抢宰相的活来干,以为一天批阅无数奏折才算“劳模”才算“好皇帝”的理念贯彻朝野;

当一群名为“阁老”“军机大臣”实为君主私人秘书的僚属,代替了秦汉开府“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丞相君侯时;

岂不知秦汉的丞相三公长身跪拜君主,君主同样要长跪还礼。重臣们朝见完毕离开,君主同样要起身送到门口。这等君臣敌体,如宾主互择的汉官威仪,是后世那些迎面三跪九叩、奏对时诚惶诚恐的臣子所能想象的么?

《三国志》: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三国演义》:【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两相对比,正是君权极度集中和强化的后世,再难理解秦汉风骨的豪迈爽朗,因此《三国演义》才把诸葛亮丑化成了一个符合后世认知的兢兢战战、忧谗畏讥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