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三国时代竟还有一个第四国?

时间:2017-03-03编辑:历史狂流

三国顾名思义是指三足鼎立的形势,殊不知竟还有一个第四国。不作死就不会死,三国时代有个第四国,只因心太野,被一人灭掉

大家都知道三国是魏、蜀、吴,不知道在辽东还有一个割据势力,号称“辽东王”“燕王”,一直享受着半独立状态,俨然三国时代的“第四国”。

辽东指的是古代大梁水(今太子河)以及辽河以东广大地区,战国、秦、汉在这里设辽东郡,包括现在辽宁省大部分地区,治所在襄平(今辽阳)。

汉末天下大乱时,公孙度被任命为辽东太守,他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很快稳定了局势,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使辽东令行政通,民安郡富。公孙度及其子公孙康在位期间,东征高句丽,西伐乌桓,南取辽东半岛,势力深入朝鲜半岛,甚至越海占据胶东半岛部分土地,俨然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当时,中原地区曹操、袁绍等群雄争霸,各地军阀无暇东顾,公孙氏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

曹操击败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其次子袁熙、三子袁尚逃到幽州北部的少数民族乌桓部落。公元207年,曹操跋山涉水,远征乌桓,占领乌桓老巢柳州(今辽宁朝阳),杀了乌桓首领。袁氏兄弟无奈,逃到辽东投奔公孙康。公孙康畏惧曹操势力,杀了袁氏兄弟,将首级献于曹操。曹操表奏公孙康为襄平侯、左将军。从此辽东名义上归顺曹操,实际上统治大权仍然掌握在公孙氏手中,成为三国时期除魏蜀吴之外唯一有自治权的地区。

等到公孙康儿子公孙渊即位,公孙氏在辽东已历四代,中原地区是魏明帝曹叡在位。曹叡封公孙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公孙渊,字文懿,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他不甘心做魏国的辽东太守,想要自立建国。他先是利用魏国和吴国之间的矛盾,私下向吴国献媚。吴大帝孙权正好利用公孙渊来挟制魏国,他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率万余人,携带大量金银珠宝,乘船前往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同时换取辽东马匹。公孙渊垂涎于东吴的财物,但又不愿公开与魏国决裂,就诱斩来使,侵吞了东吴的士兵和珍宝,并将使者首级献于魏明帝曹叡。曹叡为了笼络公孙渊,拜他为大司马,封乐浪公。

明帝遣使者傅容、聂夔去辽东,公孙渊派兵包围使者居住的学馆,然后才出来拜见使者,并且口出恶言,根本没有把使者放在眼里。

公孙渊朝秦暮楚,出尔反尔,令魏明帝十分头疼。他派幽州刺史毌丘俭带兵到辽东边境,责令公孙渊进京觐见圣上。

公孙渊不肯俯首就擒,派兵迎战毌丘俭,双方在辽隧(今辽宁海城市)激战,恰逢数十日霖雨不绝,魏军不能适应,毌丘俭退兵。

打了胜仗,公孙渊愈发不把魏国放在眼里,干脆自立,称燕王,改元绍汉,按王国设置官署公卿。同时他再次联络孙权,争取外援。

彼时诸葛亮已经去世,魏国暂无战事。魏明帝决心解决辽东问题,他召回正驻兵关中的太尉司马懿,商量征讨公孙渊之计。

曹叡问司马懿:“如果你带兵进攻公孙渊,公孙渊会怎样应对?”

司马懿回答:“有三条路:一是逃走,这是上策;二是据辽河抵抗,这是中策;三是死守襄平,这是下策。”

曹叡再问:“你认为公孙渊会采取哪一策?”

司马懿回答:“以公孙渊的智商,应该是中策和下策。”

曹叡又问:“征讨公孙渊,需要多长时间?”

司马懿答:“去的路上一百天,战斗一百天,回来一百天,修整六十天,刚好一年。”

公元238年农历正月,司马懿率领四万人马,攻打辽东。

果然如司马懿所料,公孙渊派大将卑衍率兵数万,守在辽河东岸,建筑20多里的坚固工事,防止魏军渡河,自己守卫在老巢襄平。

司马懿先在辽河南段设置许多旗帜,制造疑兵,做出要在南段渡河的样子,卑衍果然上当,将兵力和注意力都放在防守南段上,司马懿率军悄没声息地从北段渡过了辽河。

渡河之后,许多将领建议攻打卑衍大营,司马懿说:“敌人工事坚固,攻打费力耗时,这正是敌人希望看到的,不如引蛇出洞,攻敌之必救,在野外消灭他们。”于是魏军马不停蹄,直接向襄平扑去。卑衍果然慌乱,率军追击。追到首山这个地方,中了魏军埋伏,大败,率领残兵败将逃回襄平。

司马懿马不停蹄,将襄平包围起来。当时正是秋七月,又到了霖雨季节,天降暴雨,一下就是一个多月。魏军浸泡在水中,坐立不安,晚上还不能睡觉,将领纷纷要求将营寨移到高处,司马懿不许。一位将领私自移营,被司马懿斩首,挂在辕门示众。

等到八月天气放晴,城中已经粮尽,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士兵毫无斗志。司马懿下令攻城,辽东将士纷纷投降。公孙渊率领百余骑逃走,被魏军杀于辽河岸边。

八月底结束战斗,困扰魏国三十多年的辽东问题终于彻底解决。如果不是公孙渊自我膨胀,妄图在魏、吴两大国间投机取巧,公孙家族还会继续享受“国中国”的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