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魏延为什么不得不死

时间:2017-05-27编辑:梓岚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县)人。原在蔡瑁手下,后投了韩玄,关羽攻取长沙的时候,干掉了韩玄投降了关羽。至此,魏延加入刘备集团。

都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在面试魏延的时候,刘备看到的是魏延弃暗投明,助自己拿下长沙,而在孔明看来,魏延是背信忘义,卖主求荣。

在三国人物中,魏延有主见,有性格,思想解放,对自己向往的东西敢于追求。魏延少年时代就已看中刘备,在当时曹操已然夺取了荆州,而刘备却是逃亡中,魏延却毅然投奔刘备,只能说这是魏延的主观选择,而不是被迫投降。

在刘备手下作战,魏延总是一马当先,深得刘备器重。刘备夺取汉中之后,很多人都以为会让张飞镇守,但出乎意料,刘备却提拔了魏延这个年轻将领为汉中太守。

刘备死后,孔明掌权,魏延的命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由汉中太守直接被调往南方抵御南蛮。在孔明的第一印象中,魏延就是‘不忠’‘不义’之人,这种成见至死未变。孔明对魏延的态度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于魏延提出的建议不屑一顾,如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孔明根本不搭理。第二种态度是总把魏延安排在运粮,断后等位置,各个需要诈败的场合第一个看到的也总是魏延。

魏延对孔明的领导是有意见的,致使他常常发牢骚,以消极对抗的形式发泄不满。而孔明也时常对人说魏延反骨,日后必生祸患。这就急剧加深了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矛盾,一员大将未死在战场上,却屈死于自己的上司,实在悲哀。

社会存在不同的集团,而集团内部分为君和臣,为君者可以对为臣者为所欲为,而为臣者,不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一切都应遵照领导人的意志去行动。这种关系保证了双方关系的永恒和谐,避免了双方可能发生的一切冲突,解决了社会关系的一大难题,足显民族意识的独到之处。

祖先曾经在一个封闭的社会圈子中制定了尽善尽美的规则,孔明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定位,循规蹈矩就已足够。而魏延这个拥有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为臣之人却总是在挑战这个规则的权威性。他越出了为臣的本分,对上司提意见,这是一种反叛情绪,所以魏延该死,也必须死。

魏延死了,一个争取个性独立的人格被绞杀了。历史在敬告后代:我们都应该安守本分,老老实实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