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姚崇如何赢得“救时宰相”的美名

时间:2017-08-08编辑:梓岚

有一次,姚崇问一位叫齐浣的官员说我做宰相,可以和古代什 么人相比?”齐浣说您虽然赶不上管仲、晏婴那样的古代名相,但也可以算得上是救时宰相了。”所谓“救时”,就是“匡救时弊”的意思。从此姚崇便赢得了“救时宰相”的佳名。

姚崇是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本名元崇,避“开元”年号, 改名崇。姚崇在武则天执政时就担任过宰相,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地方官。睿宗即位后,姚崇再次被任为宰相,不久又因得罪太平公主 被贬为州刺史。

玄宗即位后,百废待兴,很需要一个有经验、有才能的人出任宰相,匡救时弊。玄宗马上想到了姚崇,于是召他人朝。姚崇来到长安的时候,唐玄宗正在外打猎,玄宗让他参加进来,姚崇箭无虚发。玄宗非常卨兴,约他到行宫谈论天下大事。姚崇谈古论今,讲得头头是道。唐玄宗听得入神,几乎忘记了吃饭。玄宗当即请姚崇做宰相,姚祟婉言拒绝,玄宗感到奇怪。

姚崇说我有十条建议,您如果做得到,这宰相我便做。”这十条建议是:第一,废除严刑酷法,施行仁政; 第二,不可穷兵黩武,十年之内不要在边境作战;第三,宦官不得干政;第四,皇亲宗室不能担任高官显职;第五,亲近宠臣犯法以法处治;第六,取消租税以外的一切额外征收;第七,停止营造佛寺宫殿;第八,对臣下以礼相待;第九,允许群臣对 朝政提出批评建议;第十,严禁外戚干政。玄宗十分诚 恳地表示完全可以做到。姚崇马上叩头谢恩,接受宰相之职。

姚崇不害怕有权势的人,不逃避风险,很得玄宗信任。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因为抢夺百姓的财物,被告到朝廷。王仙童通过李业,请玄宗赦免。玄宗派姚崇处理,姚崇依法惩办了王仙童,使得肆意横行的豪强贵 族有所收敛。

当朝达官贵族纷纷营建寺庙,豪强富户往往利用出家当和尚,逃避赋役,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减少了政府的收入。为了抑制寺院经济的发展,姚崇提出裁减僧尼、减少寺院的建议,唐玄宗马上下令,让3万多和尚尼姑还俗,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 来往,停建寺院。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闹蝗灾,庄稼大量被毁,地方官员和百姓大都迷信蝗灾乃上天所为,不敢捕杀蝗虫,玄宗也犹豫不决。姚崇严令地方官员带领百姓灭蝗,且派御史到各地督察。有个地方官叫倪若水,不组织百姓灭蝗,却写奏章给玄宗,说蝗虫是天灾,非人力能够灭除,皇上多做有德行的事感动上天,上天就会把蝗虫收回去。

姚崇看了非常生气,提笔给倪若水写了封信,说你管的地方蝗虫那么多,你肯定是个没有德行的人了!眼看庄稼被吃,百姓闹饥荒却不管,这能叫做善事吗?千万不能延误时机,否则唯你是问!”倪若水接到信后,不敢违抗命令,几天工夫,就发动百姓控制了蝗灾。各地捕杀蝗虫的数目报到京城里,有个叫卢怀慎的官员劝姚崇不要得罪上天。姚崇说如果灭蝗会招来灾祸,我一个人承担就是了。”由于姚崇态度坚决,措施得力,蝗灾终被消灭,山东避免了大灾荒。

过了不久,姚崇因为袒护犯了罪的部属引起玄宗的不满,他请求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后来玄宗遇疑难事情还常和他商量。开元五年,关中歉收,为了减轻运粮的压力,玄宗想去东都洛阳。就在这时,太庙的房屋突然倒塌了。这在当时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而且玄宗正为父亲守丧,三年之期未满。

宰相宋璟等力劝玄宗不要东行,玄宗也没了主意,派人征求姚崇的意见。姚崇说时间久了,山都会发生变化,太庙木朽而屋坏,不足为怪,与皇上东行有什么关系?关中歉收,从东部运粮费用很高,到东都去是为百姓着想,且东都已做了准备,不可失信于天下。”玄宗听了很高兴,下定了东行的决心。他令姚崇五日一朝,仍像过去任宰相时一样人阁供奉,遇有大事,还要向他咨询。

开元九年(721年),姚崇去世,终年72岁。

开元盛世

唐玄宗即位后,结束了武则天死后中宗、赛宗时期的社会动荡局面。开元年间,他励精图治,对武则天后期以来的弊政进行了改革。在政治上,起用贤才,先后任用姚崇、宋 璟、张嘉贞、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或忠直敢言,或守法不阿,或长于吏治;精简官僚机构,裁汰冗官,对官吏循名责实,对地方官加强监督,吏治逐渐趋向清明。

在经济上,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改革食封制度,禁抑奢侈之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人民负担有所减轻。从而出现了赋役轻平,刑罚宽简,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景象。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半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史家称之为“开元之治”或“开元盛世”。


下一节:杨贵妃为何命丧马嵬驿

返回章节首页>>>隋唐时期 由多民族统一到社会发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