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13编辑:梓岚
唐太宗为纪念开国功臣,命著名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排在首位的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祖是士族高门。他喜欢读书,知识渊博,人又聪明,有谋略,与唐太宗李世民从小就是好朋友。长大后李世民成了他的妹夫,他的妹妹就是长孙皇后。这种关系,使得李世民对长孙无忌格外信赖。
在太子李建成要谋害李世民的紧张关头,是长孙无忌的劝说,使犹豫不决的李世民下了决心,主动出击。长孙无忌日夜奔波,组织谋划,内外联络,并随同李世民参加了玄武门政变,立了首功。李世民临终前评价长孙无忌说:“我有天下,多是靠他出力。”
唐太宗为了表彰开国功臣的功劳,下了诏书将他们都封为刺史。所封领地,子孙都可以继承,权力代代相传。这样分封会削弱朝廷的权力,因此不少大臣反对。但是,皇帝已经下了诏书,抗命不遵就犯欺君之罪,怎么办呢?
长孙无忌等被封功臣呈递表文,说:“我们披荆斩棘追随陛下打天下,如今天下安定了,并不想离开您,您却要我们世代治理外州,这等于是流放啊。”明明是反对的意见,表达得那么婉转,正好给唐太宗一个台阶,唐太宗顺势取消了决定。
唐太宗晚年为皇位继承人的事头疼不已,弄不好就会骨肉相残。唐太宗偏爱嫡次子李泰,太子李承乾心生不满企图谋反,被废黜为普通人。这两兄弟一直在明争暗斗。这时候,如果立存心不善的李泰为太子,将来李承乾与嫡三子李治有可能受害。而立生性懦弱的李治为太子,就不会残害兄长。不过,李治缺乏治国才能,能当大任吗?
唐太宗苦恼得寝食不安。有一次,唐太宗与长孙无忌等大臣议论立太子的事,突然拔出佩刀作势要自刎。长孙无忌等慌忙夺下佩刀,劝慰了好半天,才小心翼翼地试探皇帝的口风,究竟想立谁。
唐太宗迟疑一会儿,忧心忡忡地说:
“我想还是立晋王李治吧。”长孙无忌当机立断,接口就宣布说:“遵照皇上圣旨,立晋王为太子。反对者,斩!”
但是废长立幼,唐太宗还是担心天下人议论,长孙无忌宽慰他说:“晋王的仁孝名闻天下,当然不会有异议。如果有异议,就是我欺骗了陛下,罪该万死。”唐太宗终于下了决心,立李治为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的老师。
长孙无忌不负所托,在唐太宗驾崩时,建议李治秘不发丧,以飞骑护送李治迅速赶回长安,稳住了局面。李治顺利登上皇位,就是唐高宗。
唐太宗时期,长孙无忌与房玄龄等编修了《贞观律》,丰富和统一了唐初的法律。长孙无忌在辅佐唐高宗期间,又主持修撰了《唐律疏议》(简称《唐律》),对完善唐朝法规起了重要作用,营造了一个比较和谐、稳定、宽容的社会环境,为唐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长孙无忌身为“国舅爷”和开国元勋,从不仗势骄横,多次推辞和谢绝晋升自己的官职,因而得到唐太宗的绝对信任。这位大唐的绝对忠臣,日后却因反对武则天而死于宫廷内斗,实在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