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30编辑:梓岚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十三日,长安皇宫中的两仪殿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唐太宗李世民在接见群臣完毕、百官尽退以后,留下晋王李治、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等继续议论政事。君臣说话之间,太宗突然从坐位上站起,情绪异常激动地对三位大臣说:“我的三个儿子和一位弟弟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来,那我还会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说完,他放声大哭,然后又抽出佩刀,朝自己的身上刺去。看到这情景,三位大臣也顾不
得什么礼了,长孙无忌赶忙上前抱住太宗,顺手夺过佩刀,房玄龄也趁势扶起太宗,说了许多劝慰的话。唐太宗慢慢地止住了哭声,神情显得那样凄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会做出这种唐突的行为?这和他立太子密切相关。
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后,立了八岁的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李承乾生于武德二年长安皇宫中的承乾殿,他的母亲长孙皇后就以殿名给他取了名字。李承乾年轻时非常聪敏,很为太宗喜爱。国家的许多政务都由他决断,太宗每次外出巡视,也让他留守长安,代行处理国政。不料,时间一长,李承乾非但各方面不能进取,反而渐渐蜕变了,他生活奢侈,嬉戏无度。太宗对他越来越不满。
东宫太子府中有个女乐师,长得十分美丽,能歌善舞。李承乾对她十分宠爱,给她起绰号叫“称心”,日日和她厮混在一起。太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派人把“称心”杀了。李承乾把“称心”埋在宫中,立坟头,树石碑,对“称心”痛悼不已,在东宫庭院中盖起一间房子,里面摆上“称心”的画像,又陈列了许多泥人泥马,命人每天早晚祭奠,他自己也常来徘徊哭泣。从此,长时间不上朝参拜太宗。
李承乾在宫中闲得无聊,就把一百多个奴仆组织起来习歌练舞。这些仆人们像北方胡人那样,梳起高高的发髻,穿起五颜六色的舞衣,打着鼓,敲着锣,像巫人跳神那样疯狂地摇摆。李承乾还派人造了许多大铜炉和铜鼎,让他的奴户们偷来许多牛马送进宫中,他亲自用这些炉鼎煮牛马肉,熟了以后,就召集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大吃大喝。吃腻了,喝烦了,李承乾又让奴仆们穿起突厥人的衣服,梳起突厥人的发辫,披上羊皮袄,五个人挤在一个毡房中。
于是,东宫中的庐帐一座接一座,人们看了好像来到了北方的大草原。李承乾还让奴仆们个个持戟拿枪,练习阵法。一时间,东宫里幡旗飞舞,喊杀连天,又使人觉得来到了遥远的北方战场。李承乾和仆人们住在庐帐中,吃饭时烧火烹羊,睡觉时头脚相接。有时实在无聊,李承乾就装做可汗死的样子,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让手下人号啕大哭。一次,他们正在做这种滑稽戏时,李承乾突然站起对众人说:“如果我有天下,就带领数万骑兵跑到金城去,在阿史那思摩(突厥的可汗)手下当一员将领,该是多快活啊。”
李承乾的蜕变,并非太宗没有对他管教,而是李承乾本人不可救药。太宗为了加强对李承乾的教育,选派了许多有学问的人做太子老师。右庶子李百药是太子比较早的老师。他针对李承乾留心典籍和爱好嬉戏的特点,写了一篇《赞道赋》的文章,从古代储君成败的事迹对李承乾进行讽谏。由于李承乾毫不觉悟,两年后李百药不得不辞职。太宗又选中书侍郎杜正伦当太子老师。当时李承乾正犯脚病,不能上朝。
太宗特意嘱咐杜正伦说:“太子有病不来上朝不算大事,可他不爱惜贤才却令人担忧。如果太子不听教导,可来告我。”李承乾果然不听杜正伦教诲。为了给太子施加压力,杜正伦便用太宗的话吓唬他。谁知李承乾上表太宗,反告了杜正伦一状。太宗责备杜正伦说:“你怎么能在太子面前泄露我的话呢?”就这样,杜正伦也没有取得成功。此后,光禄大夫张玄素又当了太子老师。鉴于李承乾久居后宫,荒废学业,张玄素便引古人“勿以小恶而不去,勿以小善而不为”的话规劝他。
不料李承乾极为反感,甚至派遣自己的户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打张玄素,使张玄素险些丧命。于是,张玄素也不得不辞职而去。此后,太宗又以散骑常侍于志宁为太子老师。一个夏收大忙的时节,李承乾不顾农时,征调大批工匠官奴在东宫营造馆舍,数月不停。于志宁对此劝谏说:“东宫是隋朝修建的,当时的人就以为很奢侈华丽的了,怎么您还在里面营造亭台呢?费那么多财帛,用那么多人力,这会败德的。”
李承乾对这些话根本听不进去,还秘密地派遣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打算暗杀于志宁。他们偷偷来到于志宁住处,看见于志宁睡在茅草房中,生活很清苦,和李承乾居住的东宫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当下受到感动,故没忍心动手。于志宁对太子的教育也失败了。
李承乾沿着邪路越走越远。他不仅亲小人,远贤才,喜嬉戏、爱美色、求奢侈、厌政务,而且,对严厉管教他的太宗也逐渐产生了嫉恨。李承乾制定了暗杀和政变的两套计划,想除掉太宗。他先派遣刺客纥干承基谋杀太宗没有成功,于是,决定发动宫廷政变,逼迫太宗退位。参加李承乾政变密谋的心腹人物主要是汉王李元昌(即太宗的弟弟)、吏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今陕西西乡)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
李元昌、侯君集受过太宗的指责,心怀怨恨,所以与李承乾一拍即合,极力主张谋反。一天,这些人来到东宫李承乾寝室,用刀子各自割破手臂,再用帛蘸上血,然后把血帛烧成灰,放到酒中喝下去立誓同生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贞观十七年二月,齐王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发动了叛乱。李承乾得到这个消息异常高兴,他对纥干承基说:“我的住处西墙外,二十几步就是大内,我们谋反,不是比齐王更容易吗?”不料,齐王李勣的叛乱很快被平定,太子李承乾的阴谋也彻底暴露了。太宗把李承乾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并命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勣、孙伏加、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大臣共同审理太子谋反一案。李承乾一一招供。于是,太宗决定废李承乾为庶人,徙往黔州(今贵州彭水),李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全部斩首。
李承乾被废了,谁继位当太子呢?太宗想到了魏王李泰。李泰是长孙皇后的次子、唐太宗的第四子、李承乾的胞弟,年幼时也非常聪明,特别喜欢诗文,长大以后,对经籍、地理之学尤有兴趣。太宗对李承乾逐渐疏远时,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李泰。还在贞观十年(636年)二月,太宗借口李泰喜爱文学,对士大夫非常讲究礼节,便命在魏王府建置文学馆,听任李泰自由地选择学士。太宗这样做,显然是为李泰当太子创造条件。李泰手下的人对此心领神会,他们出谋划策,让李泰奏请撰著《括地志》一书。太宗大力支持,拨了许多经费,给撰写人优厚的待遇。《括地志》一书最后编成,李泰在朝廷中获得了好名。不仅如此,太宗对李泰的赏赐也越来越多,到贞观十六年(642年)二月,对李泰每月的赏赐已经超过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承乾。
太宗这些做法助长了李泰及其僚属们的骄横气焰。贞观十七年正月,魏王府中传出流言,说太子李承乾脚有毛病,当废,魏王聪明,当立。这以后,朝中许多大臣也开始和李泰拉关系,徇私舞弊、行贿。这使当时还没有被废的太子李承乾十分害怕。一天,李承乾秘密派人到玄武门上书,声称是李泰府上的典签(掌管文书的小吏)为李泰请封。谁知,太宗打开奏书一看,里面写的全是李泰罪状。太宗知道这是李承乾搞的鬼,便召他上殿当面斥责。李承乾辩解说:“儿臣贵为太子,还有何求?只不过求自安之计罢了。如果父皇立李泰为太子,那正是称了他们的心愿,今后谁都可以谋取太子位了。”由于李泰与李承乾曾有过太子之争,加之李泰也骄横,因此许多大臣也都纷纷反对立李泰为太子。这样,太宗又选择了晋王李治。
李治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太宗的第九子,贞观二年(628年)六月生于长安皇宫中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李承乾被废以后,李泰、李治都有条件继位东宫太子位。于是,他俩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后来,因为李治得到了长孙无忌的支持当了太子。原来,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弟,他听说在太原发现一块巨石,上面刻着“治万吉”三个字。长孙无忌说石文显示了上天的意志,立李治为太子天下大吉。这当然是一种传说和附会。实际上,长孙无忌看到李治性格软弱,将来可以控制,而太宗也认为,有良佐辅助,太子软弱一些无关大局。就这样,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坚决要求下,太宗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贞观十七年四月十三日,太宗与大臣们议论政事,当说到立太子之事时触痛了太宗,使太宗想起多少年来为立太子,为大唐社稷煞费苦心几乎将性命断送于苦苦培养起来的亲生太子之手,一时激动得难以自制。当太宗为立太子之事痛苦得要用佩刀刺自己的时候,李治就在他的身旁。长孙无忌夺过太宗手中佩刀,递到李治手中。太宗情绪稳定以后,大声地说:“我要立晋王。”长孙无忌乘机回答:“谨奉诏,有不同政见者,臣请斩之。”于是,立李治为太子的事情就这样决定下来。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死后,李治即皇帝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唐高宗(649年—683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