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27编辑:梓岚
而裴寂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很想再立新功,以报答李渊的“厚爱之恩”。机会很快就来了。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刘武周进犯太原,守将相继败走,唐高祖李渊为此十分担忧。
关键时刻,裴寂主动请缨去平乱。李渊没有不答应的理由,马上任命他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并且给了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自行处决权。
应该说李渊对裴寂抱有很高的期望值,然而,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裴寂不会料到,就是这一次感恩之旅,却变成了他的人生苦旅。裴寂带领大军行至介休(今山西介休)时,和刘武周的大将宋金刚来了个“真情对对碰”。宋金刚采取的战略是拒不交战,结果使得急于求战的唐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界。敌军战又不战,而唐军强攻坚城伤亡又很大,无奈之下,只好先扎营索度原(今山西介休东南),做好了长期对抗的准备。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政治内行、军事外行的裴寂却犯了和三国马谡同样的错误,扎营于高地。他原本以为站得高可以看得远,但他忘了还有“高处不胜寒”这句话。
裴寂选择高地安营扎寨后,两军开始大眼瞪小眼的较量,一切看似很平静。但平静却是暴风雨的前奏,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总是那么艰难。
敌军明里和唐军眉目传情,暗里却派人出击,截断了唐军的水源。行军打仗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一是粮草,二是水。这两样是赖以生存的宝贝。
敌军切断了水源,裴寂无奈之下,只好下令撤军,退往有水源的地方。然而,裴寂在这关键的时刻,忘记了正在介休城里虎视眈眈的敌军。正当他大张旗鼓、大摇大摆地选择撤离时,敌军开始行动了,猝不及防,唐军大败。裴寂也是充分发挥“跑得快”特长才逃得性命,昼夜兼程逃至平阳(今山西临汾)时,裴寂突然悲哀起来,因为他手下只剩下孤零零的几十个随从了,数万大军一日之间殆亡散尽。这一仗除了损兵折将,而且还“割城丢地”,太原以东的城池全部丢失。
这一刻,裴寂体会到了什么叫欲哭无泪。
于是,我们知道了,站得高、看得远这句话用在军事上不一定是真理。三国时期的马谡,初唐时期的裴寂,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张灵甫,都是因为喜欢登高运动而栽了大跟头。
面对这灰头土脸的大败,裴寂在擦干眼泪时,马上上书给唐高祖李渊,写了两层意思:
1.我有罪。
2.我请罚。
对此,唐高祖李渊马上作出如下回复,同样两层意思:
1.没关系,每个人都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2.加把劲,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重新集结人马后,按理说,裴寂应该知耻而后勇,马上对宋金刚等敌人进行反击才是。然而,事实证明,裴寂是一个很好的谋士,却不是一个刚强的将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被战败吓破了胆,哪里敢轻易再去找宋金刚硬碰硬啊。于是便镇守在河东地区,并美其名曰:韬光养晦。他一边守,一边想如何应付敌人的进攻,最后想出了一招绝招:坚壁清野。具体措施是:传檄各郡县,命令所有老百姓都进城自保,除了能带入城的,其余物资必须付之一炬。
这样的结果是,还没有防到来犯敌人,却先伤了老百姓的心。试想想,让他们烧毁自己的家园,去巴掌大的城里过“真空生活”,他们愿意么,他们心甘么?
答案是否定的,从而注定结果也是惊慌失措的。事情一乱,麻烦就来了。果不其然,这个时候夏县人吕崇茂见裴寂不仁,索性来了个不义,杀了县令,投奔宋金刚去了。
这下裴寂不能坐视不管啊,马上派兵进剿,但途中又中了吕崇茂的埋伏,大败而归。
裴寂的窝囊表现让李渊彻底失望了,这一回不等裴寂再下“请罪书”,他直接下了“问罪诏”。把裴寂召回朝后,李渊做了两件事。
一是问罪,把裴寂骂了个狗血淋头。
二是追责,把裴寂交司法部门处理。
当然,事实证明,这只是李渊盛怒之下的冲动之举。过了几天,气消了的李渊马上来了个“回心转意”,大手一挥,把裴寂又从司法部门“保释”出来,待遇一如往日,君臣和好如初,具体体现为“五任”:
一是重任。李渊到外视察,总让裴寂留守首都,可见李渊对他的重视。
二是信任。当时有人告发裴寂谋反,李渊查无实据后,对裴寂安慰说:“我有天下,是你所推。然皂白得辨清,不得不推究。”
三是特任。李渊建国后,进行了“货币改革”,李渊唯独给予裴寂特权,赐他一炉自铸货币的权利。
四是亲任。李渊聘娶裴寂的女儿作为他宝贝儿子赵王李元景的妃子,再结为儿女亲家。
五是擢任。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李渊提升裴寂为左仆射。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又拜裴寂为司空。
至此,“二进宫”的裴寂都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绝对权力和地位。
原来是因为这样,裴寂真是不简单。
上一篇:隋唐的特种部队“燕云十八骑”
下一篇:谁说李世民不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