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唐朝人最爱的活动揭秘

时间:2020-02-18编辑:思慕

斗鸡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唐朝尤其兴盛,上至皇帝亲王,下至平常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无不以斗鸡为一种时尚,乐此不疲的人们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陈鸿的《东城父老传》借一位开元天宝年间的斗鸡专家贾昌的事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开元、天宝期间斗鸡活动的盛况。

在唐代,曾经有一首名为“斗鸡童谣”的儿歌,于老百姓中间广泛流传。它是这样唱的:“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金距”指的是用金属片裹在鸡的脚爪上,以增加斗鸡时攻击力的一种手段。这首童谣讲的是贾家年仅13岁的孩子,依靠斗鸡的本领,过上了比读书人考中科举做了大官还要显赫富贵的故事。

童谣中的“贾家小儿”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指的是贾昌,因为善于培养“木鸡”而被唐玄宗发现,并被召入宫中,专门为皇室成员训练“木鸡”。有人说“木鸡”是木头做的鸡的模型,因为穷人养不起鸡,但又爱好斗鸡,所以只能使用木鸡。这种理解可能有误。因为“木鸡”一词出自《庄子·达生》,意思是在斗鸡时,能够精神集中的鸡。由于用心专一,木鸡在斗鸡时比较容易获胜。

为了充分发挥贾昌的作用,玄宗在两宫之间专门设置鸡坊,并从长安搜集一千多只品种优良、毛色艳丽的大公鸡,又从六军中选取五百人为“小儿”,以保证贾昌训练斗鸡。贾昌也的确很有本事,相传他精通鸟类和鸡的语言,而鸡也能听懂他所说的话。他一进入鸡群便如鱼得水,就好像和一群小孩子玩耍嬉戏一样自由自在。

因此,贾昌很快就了解了每只鸡的习性,对于它们的优点和弱点,都了如指掌。过了一段时间,玄宗亲自去鸡坊视察,那些鸡已经能够听从贾昌的指挥,排列出整齐的队形了。玄宗看见贾昌果然能干,非常高兴,提拔他为五百小儿长,并且对他恩宠有加,几乎每天都派人送金银绸缎到他家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