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李顺被遇害他死于何年

时间:2017-06-28编辑:梓岚

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壮烈牺牲后,他的妻弟李顺被推举为首领,领导起义军继续斗争。淳化五年(994)正月,起义军胜利占领成都,建立“大蜀”农民政权,队伍扩大到几十万人,其破竹之势震动了北宋王朝。宋太宗急忙派官军分兵两路入川镇压,于当年五月攻破大蜀政权所在地成都,有三万多义军英勇战死,八名首领被俘遇害。李顺的结局如何?他究竟死于何时?这一问题自宋代起即歧议丛生,至今也未趋于一致。

宋代的许多史书如《宋史》《宋会要辑稿》等,都据《太宗皇帝实录》定下的基调,把李顺的死期定于起义失败的当年,即淳化五年。这一说的来源,是太宗亲信宦官、受命镇压起义的剑南两川招安使王继恩的军前奏报,《宋会要辑稿•兵》记载了这一史料:“(五月)十七日继恩遣人驰奏:川贼平,斩获贼首李顺首级。”

在王继恩告捷的次日,宋廷宰臣率文武百官还大张旗鼓地庆贺。这是统治者兴高采烈的事,谁去怀疑它的真实性,谁就会倒霉。当时有带御器械张舜卿直言禀告:“臣闻顺已遁去,诸将所获非也。”太宗怒斥道:“平贼才数日,汝何从知之?徒欲害人功尔。”并且“叱出,将斩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五)。

张舜卿后来虽未被杀,却丢了官。因此,“淳化五年说”是宋代官方的定论,朝中官员即使满腹疑团,也不敢随便议论。尽管如此,仍有史学家以模棱两可的态度来表示不同意或怀疑。如王称在《东都事略•太宗纪》中说:“遂克成都,李顺之党并伏诛。”这里的“李顺之党'即“李顺的党羽'显然是不包括李顺本人的。

北宋科学家沈括主张李顺死于景祐年间(1034—1038),他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五中记述说:“景祐中,有人告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之,乃真李顺也,年已七十余。推验明白,囚赴阙,覆按皆实。朝廷以平蜀将士功赏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斩顺,赏文琏二官,仍閤门祗候。……文琏家有李顺案款,本末甚详。……顺初起……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及败,人尚怀之,故J啁得脱去三十余年乃始就戮。”沈括治学严谨,富有科学研究精神,所处年代与李顺相近,又与陈文琏相识,所言应较为可信。因此,近几十年我国史学界大多倾向于这一说。

也有学者认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提出的“天禧说”更为可信。陆游记述道:成都将破时,李顺突然召数千僧人祈福,又让数千童子当场削发,换上僧衣,然后几千名和尚分东西两门出,僧人散尽,李顺也不知所在。可以推断,他是自髡后混在僧人中一起逃遁了。真宗天禧初年(1017),官府在岭南抓获李顺,初欲诛之于市,令百官贺,时吕夷简为知杂御史,认为不宜过于张扬,于是在狱中杀之。

这段记载颇具传奇性,因而近人张荫麟就认为,陆游是“但凭二百余年后父老之传说耳”。但是坚信此说者认为,如果把李顺一案放在景祐中的任何一年,都会有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比如从景祐元年(1034)上数到淳化五年足有四十年,但沈括说的是三十余年。另据《宋史_吕夷简传》记载,逮到李顺时,左右皆称庆,但后来按验下来发现是假李顺,知杂御史吕夷简和枢密使王钦若曾为是否将实情禀报产生分歧。査考二人履历,他们分别担任上述官职的时间,正是天禧元年的一至八月。到景祐中,吕夷简已为相多年,王钦若早已作古,两人不可能为此事而产生龃龉。

“景祐”“天禧”二说都否定了李顺死于淳化五年的官书记录,但哪一说是正确可信的呢?


下一节:宋仁宗唯一遗憾未能与生母相认

返回首页>>>宋元历史疑案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