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6-28编辑:梓岚
我国古代江南三大楼阁之一的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西),自唐宋以来,久负盛名。据说,它是三国时名将鲁肃的阅兵台,虽然历经了至少五十一次修葺、二十四次重建、三次迁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风貌,但在人们心目中,它始终是范仲淹笔下那俯瞰八百里洞庭,可使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的千古名楼。凡是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人,谁不向往岳阳楼呢?
而到过岳阳楼的人,又有谁不在《岳阳楼记》的雕屏前流连忘返呢?楼以文显,文以楼传,千百年来,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名篇而声名益著,《岳阳楼记》又凭岳阳楼的风姿而脍炙人口。然而,在《岳阳楼记》的研究中,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范仲淹从未到过洞庭湖,更未登过岳阳楼。学者们査阅了《范文正公文集》《范文正公年谱》等史籍,认为范仲淹“少长北地”,后来一直在外地做官,没有资料表明他去过洞庭湖。
那么,他又是如何写出《岳阳楼记》,并把岳阳楼周围的景物描绘得如此逼真的呢?有人认为,范仲淹曾在江苏太湖生活过,对湖泊那种“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万千气象十分熟悉,加之巴陵郡守滕子京在求其作记时,又赠送过《洞庭晚秋图》一本,供其“涉毫之时或有所助”。范仲淹形象思维能力很强,虽未亲临洞庭,但有图为依据,联想到太湖,再参以“唐贤今人诗賦”,便写出了那赏心悦目的洞庭景色。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范仲淹曾到过洞庭湖。史载,他的继父朱文翰曾任澧州安乡(今湖南安乡)知县,范仲淹在二十三岁至二十七岁时,随任寄居于此地扫室读书,安乡至今有范公读书堂、读书台、洗墨池等古迹。安乡临近洞庭湖,四年中范仲淹或路经岳州(今湖南岳阳),或游历岳州,对洞庭湖是十分熟悉的。他能把八百里洞庭描绘得如此形象,可谓如诗如画,堪称绝笔,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未经仔细观察,是难以做到的。
不过,虽然对范仲淹是否游过洞庭众说迥异,人们还是较为一致地认为他从未到过滕子京在庆历五年(1045)重修的岳阳楼。学者们仔细研究了《岳阳楼记》,发现范仲淹在行文时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手法。三百六十四字的记文中,具体描写新落成的岳阳楼的,仅“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十四字,可谓轻巧简雅,巧夺天工。随之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之句,把读者的目光从巍巍岳阳楼引向一碧万顷、浮光耀金的洞庭风光,使读者的思绪随其笔锋在八百里湖面上纵横驰骋,将壮丽秀媚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先忧后乐”的伟大抱负。
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到底是如何写就的?那“朝晖夕阴”的洞庭风光究竟是否根据太湖景色想象出来的?当你再次吟诵百读不厌的《岳阳楼记》时,一定会想起这一有趣的问题。
下一节:包拯包青天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返回首页>>>宋元历史疑案详解
上一篇:范仲淹少年时代的故事
下一篇:包拯包青天是如何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