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6-29编辑:梓岚
万春圩是11世纪后半期长江南岸规模最大的圩田,北宋时期隶属于芜湖县(今安徽芜湖)。太宗初年,江南闹水灾,主管官吏护圩不力,致使万春圩堤坝被水冲毁。直至八十余年后的嘉祐六年(1061)才得到修复,使圩内十万多亩土地重新变成良田。修复万春圩决非易事,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工程的规划、组织、施工,每一步骤都要精心设计、具体落实,来不得半点疏忽,没有一定的能力与才干,是无法承担这一重任的。这位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立下大功的修复者究竟是谁?史学界长期未有定论。
过去,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沈括负责修复了万春圩。'沈括不仅在文学、历史、书画方面成果累累,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极高造诣,兴修水利工程亦为其所长。据《梦溪笔谈》记载,沈括曾主管疏浚过海州沭阳县(今属江苏)的沭、沂二水,筑成百渠九堰。从时间上考察。修复万春圩时,沈括正好客居其地,并著有《万舂坪图记》。
根据这些材料分析,说沈括作为工程负责官员,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正是《万春坪图记》为此说留下疑点,因为图记中称修圩的是沈括的哥哥、宁国县令沈披,而不是沈括自己。对此,力主“沈括说”的学者指出,嘉祐六年,沈括正好为官临近芜湖的宣州宁国令,“披”“括”字形相近,因传写致误,才将宁国令沈括写成了沈披。总之,无论从沈括的经历还是才能而言,他修复万春圩之说都不会是无根之谈。甚至可以说,负责募集民工,授以方略,完成如此重大水利工程的,非沈括莫属。
20世纪70年代末,邓广铭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万春圩图记》中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嘉祐六年,转运使张顒、判官谢景溫屡次召集各方人士讨论修复万春坪事宜,当时的宁国令沈披力排众议,批驳了五种反对意见,力主修复万春圩。他发粟米招募四方饥民,得劳工万余人,并总管五县丁夫,授以方略,亲自主持修复工程。这过程中,沈括一概没有参加,没有理由无端怀疑文中有传写之误,也没有必要为沈括的多种成就锦上添花。
尤其是《万春牙图记》的最后一段文字更有说服力:“予独悲乎作者之意,尝谓予言,‘天下之财不足以相养,岂独野人之忧,在上者所当任也。江南之斥土如万春者数百,襄、汉、青、徐之间人益希,其过江南者不赀。异时有言其可耕者,天下莫之应也。予且使天下信之,故其治万春甚力,其挑众独任,犯患难而不顾者,意岂独万春而已也……’”其中“作者”是指作圩的沈披,第一个“予”是沈括自己,第三个“予”则是告诉沈括自己将“挑众独任,治万春甚力”的“作者”,可见,作《图记》者虽是沈括,但作圩者应是沈披才合情合理。
另有学者对上述二说均持反对意见,认为由宁国县令主持修复芜湖县的万春好,于理不通。一县之令无力调动八县的民工,这样大规模的工作,必然是超过县级的行政长官才组织得了。因此,修复万春圩的主要负责人,应是当时的转运使张顒与判官谢景温。在《万春讦图记》及张颗的墓志铭、《宋史•谢景温传》中,都有关于两人倡议、策划、督査修复工程的记载。其中张颗出力尤多,曾“移其治于芜湖,比日一自临视”。张、谢二人不仅是修复万春牙的倡议者,也是整个工程的主持人。至于沈披,他是修复理论的立论者和主要施工负责人,但没有主持全过程。而沈括仅是客居此地,充其量曾助其兄沈披一臂之力,参与了修复万春圩的施工而已。
下一节:祖州石屋有谜题还未解开
返回首页>>>宋元历史疑案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