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清明上河图》真迹存于何处

时间:2017-06-30编辑:梓岚

宋张择端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画坛杰作。自从它问世以来,描摹仿绘者代不乏人,据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中国大陆藏10余本,中国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1本。多本《清明上河图》鱼龙混杂,难识庐山真面目。究竟哪一本是张择端的真迹?学术界经过长期探讨,目标已集中在分别收藏于台湾、北京和美国的3本《清明上河图》上。

台湾刘渊临认为,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明易简图》有“绝对的时代性与历史性”,上有张择端的亲笔题款“翰林画史臣张择端进呈”,因而是《清明上河图》“道地的真本”。郑振铎、徐邦达认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明上河图》,从宋至今流传有绪,题跋、印鉴历历可数,又具有浓郁的北宋画风,应是张择端的真迹。而董作宾则认为,美国收藏的“元秘府本”《清明上河图》,有北宋宣和年间的特殊事物,根据瘦金体题跋可知,该图是“宣和二年(1120)七月”之前进献君王的张择端真迹。以上三说皆有依据,究竟哪一说符合历史事实呢?

开封孔庆赞认为,澄清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追溯《清明上河图》别本产生的初始情况,方能阐幽发微,还其历史本来面目。据文献资料分析,《清明上河图》别本最初发现于元代,当时已有“秘府本”以及与秘府本相似的“似本”两幅。到了明代,又有被张英公收藏的“稿本”。三者之中,何者是张择端真迹,何者是赝品?答案是“似本”是元代的作品。理由十分明确:元至正十二年(1352)杨准在他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跋文中称,“图初留秘府,后为官匠装池者以似本易去”,显然“似本”是赝品无疑。

“秘府本”“似本”“稿本”三者的真伪清楚了,但如何与传世的三个本子对号呢?首先,台湾所藏《清明易简图》,不会是“稿本”。沈德潜《清明易简图疏解》中记:“张择端清明画图,本有二幅,一在张英公家者,名《上河图》,有张著跋;一留沐京者,无跋,意即《易简图》也。”这里,沈氏已明确告诉人们,《清明易简图》是张英公所收藏的“稿本”之外的另一本《清明上河图》。

《易简图》也不可能是“秘府本”。钱谦益《牧斋初学记》卷八称,秘府本一度为严嵩占为己有,严氏籍没后,珍宝图书尽输入大内。一小内臣窃去此画,藏于御沟石罅中,时逢大雨骤涨淹没石罅,连着二日三夜不歇,大雨过后,再去寻找,已糜烂不可复理。由此可知,“秘府本”早已失传。那么《清明易简图》只能是“似本”了。

这也并非凭空推测,元人苏舜举在元贞元年(1295)首跋《清明易简图》时,开宗明义写道:“清明易简新图成。”时间十分明确。图中还可见一些元代事物,如元代独有的官方文化机构所在地“奎章阁”;黄道婆引发棉纺业技术革命后才传到北方的“吴淞细密花布”等。图中还有“以板为舆,无轮箱而陆曳者”的场景,有“驱牛种田者”的画面,这在其他传世本中均无,因而可以断定《清明易简图》必是糜烂不存的“秘府本”的“似本”。虽是赝品,但从元传到今,“秘府本”又已不存,因而“似本”现也弥足珍贵。

“秘府本”与“似本”均有了着落,那么“稿本”究竟在美国还是在北京呢?许多学人倾向于北京故宫藏画为宋代“稿本'除了题跋、藏印、画风等证据外,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卷一六八《清明上河图别本跋》一文中载,张择端的“稿本'“于禁烟光景(清明寒食,民俗禁烟)亦不似”,这与故宫藏画出现的新酒、扇子、西瓜、光身儿童、遮阳草帽等显然是秋景的画面一致,此乃张择端的早期手笔。故宫藏画既是“稿本”,那么美国收藏的“元秘府本”就不会是张择端的真迹,它是《清明上河图》的晚期别本。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文献价值是世所公认的,因此,它的真迹的庐山真面目,也就成了举世关心的问题。


下一节:《雪景寒林图》作者究竟是谁

返回首页>>>宋元历史疑案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