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杨家将抗辽的故事

时间:2017-08-09编辑:梓岚

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中杨继业、 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确有其人,都是抗辽的英雄。

杨业原名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人,其父杨信后汉时任麟州刺史。杨业起初为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的部属。刘崇称帝建立北汉后,提拔杨业为建雄军(今山西代县)节度使,负责镇守北方重镇代州,捍御辽兵。杨业每战必捷,屡立战功,被人称作“杨无敌”。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率大军亲征北汉,兵围太原,杨业随北汉皇帝刘继元出城降宋。太宗早闻杨业大名,其归降后,便委以重任,令其为代州(今山西代县)刺史,驻守北方,抗辽防边。从此,杨业一直带兵驰骋在北方的抗辽战场上。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辽景宗发兵10万攻雁门,当时杨业只有数 百名骑兵,无法与辽军硬拼,他出奇兵抄小路绕到雁门关以北,从辽 兵背后杀出,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兵,杀死辽朝驸马侍中肖咄李, 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杨业因此被提升为云州(今山西大同) 观察使。

雍熙三年(986年),宋分兵 三路大举攻辽。其中西路以潘美 为主帅,杨业为副帅。杨业所属 先锋部队进展神速,连克云、应 (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县〉、

寰(今山西朔县东北)四州。辽国 境内受压迫的汉族百姓热情很髙,纷纷组织起来偷袭辽军。杨业下令招募壮士,扩大军队,军威大震。

曹彬等率领的东路军进攻幽州失利,宋太宗令西路军同时撤退,并把云、应、朔、寰四州民众迁往 宋境。当潘美、杨业撤军至朔州南面的狼牙村时,辽兵已攻陷寰州,

杨业见辽兵势盛,主张绕道而行,避开正面强敌。潘美的部将王诜(shen)深受太宗宠爱,他嫉妒杨业屡立战功,于是讽刺挖苦杨业,说 他领数万精兵却畏敌退让,贪生怕死,空有无敌的称号,并诋毁杨业故意不战,怀有异心。潘美亦未加阻止。作为一个从北汉归降的将领,杨业最忌讳别人诽谤他对宋朝怀有二心。他万般无奈,只好出战。临行前,杨业料定凶多吉少,乃请求潘美在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设伏兵救援,并再三提醒潘美,如果不设援兵,自己所率之军队必全部覆没。潘美答应了杨业的请求,在陈家谷口布下了阵,以备救援。

王诜见杨业迟迟没有回来,以为他已击败辽兵,一心想着赶快回去与他争功劳,便擅自领兵离开谷口,潘美也跟着离开了。走出20里远的时候,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他们不仅没去求援,反而各自逃跑。

杨业遭到辽军的伏击,自正午战到傍晚,辗转退至陈家谷口,不见潘美的援军,仰天长叹道此番焉能生还? ”将士们无不抱头痛哭。当时,辽兵蜂拥而至,宋军仅存100多名兵将,杨业觉得再战无益,于是令他们化整为零,各自逃跑。众将士皆愿死战,不肯离去。最后,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及将士们皆力战而死。杨业孤身一人,身负重创数十处,仍奋力杀敌,手刃辽兵数十人。杨业的坐骑受了重伤不能前进,他从马上坠落下来,为辽兵所俘。这位威震敌胆的沙场老将,绝食三天后,死于被解往燕京的途中。

得知杨业父子战死,太宗深表痛惜,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节度使,依照恩荫制度,他的其他几个儿子延朗(后改名延昭)、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都得到相应的升迁。与他一同作战的主帅和监军均受处罚,潘美降官三级,王诜和刘文裕发配边疆。

杨业共有7个儿子,其中杨延昭最负盛名。真宗咸平二年(999 年),辽军攻宋,九月,包围了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 河北大将傅潜畏敌不敢出兵支援,杨延昭孤军奋战。辽军一次又一次被打退。后来辽国萧太后亲临城下督战。城中守军不满3000人,众人畏惧,延昭却从容自若,组织丁壮,披甲执械,日夜护守,坚持月余。

当时正值初冬,寒潮来临,气温骤降,延昭命军民挑水淋浇城墙,一夜之间城墙变得坚固光滑,辽军无法攀登,只好退去。后来真宗特意召他询问边策,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景德元年(1004年),辽 兵再次南侵,兵抵澶州(今河南濮阳)。杨延昭上书,建议乘辽兵大举南下之际,出兵取幽、易等州,真宗根本没有战胜辽军的信心,故未纳他的建议。杨延昭遇敌必身先士卒,胜而不居功,深受将士爱戴,前后守卫边地20多年,辽兵畏其威名,称其为“杨六郎”。

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也是一员武将,北宋中期曾在陕西对西夏作 战,又曾随狄青到南方讨伐侬智髙,屡立战功。后来守卫定州,也是一位抗辽戍边的名将。

明清以后的剧本小说中,杨家将英雄谱中又多出了佘太君、穆桂英、杨宗宝、杨排风等人,尽管他们都是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但确能反映出杨家将作战英勇、杀身报国的品德,所以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爱戴和称颂。

宋与辽、夏间的和战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宋灭北汉统一 了全国,宋太宗乘胜北伐辽国,欲收复燕云十六州,宋辽战争由此开始,太宗大敗而归。后辽兵频繁南下侵扰,宋以潘美为统帅、杨业为副帅伐辽,亦告失败。此后宋对辽由进攻转为守势。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 兵临澶州城下,宋真宗御驾亲征,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却签订了屈辱的和约——澶渊之盟。此后宋辽边境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双方在边境上设立榷场,相互贸易,使者往来亦甚为频繁。

宋初,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率众依辽抗宋,与宋朝的战争连年不断。其子李德明继位后,与宋修好,签订和约,双方近20年无大战。元昊称帝后,建立大夏国(宋人称其为西 夏),大力对外扩张,宋、夏战争趋于激烈。康定二年(1041年)的好水川之战与次年的建宁砦(今陕西府谷西南)之战,宋军损失惨重。后双方达成和议(庆历和议),夏向宋称臣,但宋每年赐给西夏银、绢、茶等大量财物,恢复边境贸易。此后宋夏关系进入以友好交往为主的时期。

在宋辽和议、宋夏和议中,北宋损失了大量财物,但是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开通了相互贸易,对于区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一节:寇准 活跃在北宋政坛的佼佼者

返回章节首页>>>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割据 与金辽长期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