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9编辑:梓岚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散文中的名篇,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十分贫寒。母亲带着他改嫁到长山(今山东邹平长山镇) 一个姓朱的人家。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拜别母亲,到应天府书院求学。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被派到广德军(今安徽广德一带)当了个审理案件的九品小官。后来调任集庆军 (今安徽亳州一带)、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东台县附近)做官。在泰州时,他曾带领数万民夫修筑了几百里长的防御海潮的大堤,后人 称为“范公堤”。后虽多次调任中央政府官职,但因与当政者意见相左,又屡次被贬出朝廷。
范仲淹不管任何官职,总以关心民间疾苦,为民兴利除弊为要 务。同时对国家政治深感忧虑,多次上书指斥官场积弊,提出革新政治的建议。
随着宋、夏关系的日益紧张,西夏军队不断向宋发动袭击。范仲淹主动请求到西北去抗击西夏,宋仁宗就派他到延州一带指挥作战。在诸路宋军连吃败仗的情况下,延州沿边一带防御不断巩固。他统率宋军,屡挫复军的侵犯,表现出超群的军事才能。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连上四篇奏章,批评宰相吕夷简政治腐败,滥用私人。吕则指责范结为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及其“同党”连同那些为他们说过好话的人统统被贬为地方官。范仲淹走出京城大门的时候,已是孤身一人,形影相吊,没人敢来送行了。忽然,一个叫王质的人载酒而来,说自己虽然抱病在身,但还要前来送行,因为您这次离京,是甚为光耀的事情。范仲淹听了说:我已是“三光” 了,如果下次您再来为我送行,就带一只整羊来作为祭品吧!
康定元年(1040年),52岁的范仲淹被调任陕西与西夏作战,他积极训练军队,度量敌人众寡,适时出战。筑青涧、大顺城,修胡卢、细腰砦(zhdi),边防得以巩固。连西夏人都十分敬重他,说他“腹中自有数万甲兵”。
仁宗庆历初年,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宰相吕夷简束手无策,改革政治的呼声日益髙涨。庆历三年(1043年),仁宗罢吕夷简相职,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余靖、蔡襄等人为谏官。仁宗对范仲淹、富弼礼遇有加,多次催促他们制出一个能使天下太平的方案来。九月,范仲淹以《上十事疏》进呈仁宗,提出了10项改革方案,“庆历新政”出台了。
当时反对派的势力很强大,他们纷纷攻击范仲淹结成朋党,欺罔皇上,独揽朝纲。欧阳修写《朋党论》,范仲淹给皇帝上奏疏,都指出君子有朋有党,朋党有好有坏,对反对派的议论进行回击。仁宗施行新政的决心本来就不怎么坚定,经不住反对派的蛊惑,对范仲淹和富弼逐渐失去信任。后来,他终于宣布罢去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将他贬去边地做了知州,施行不久的新法全被废止。
庆历五年,范仲淹被调任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次年,他的朋友滕子京来信告诉他,自己已经将岳阳楼修葺一新,请他写一篇 纪念性的文章。九月十六日晚上,范仲淹将朋友送来的岳阳楼图高高挂起,仿佛看到了洞庭湖的波澜壮阔,不禁忆起自己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于是挥毫写下了一篇融叙事、写景、抒怀、议论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抒写了自己的行为准则与政治情操:在朝廷做高官为百姓担忧,在偏僻的地方做小官为君主担忧;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便已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这是何等髙尚的品德,何等广阔的胸怀!
64岁的时候,范仲淹死于去颍州赴任的路上。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财政入不敷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庆历三年(1(H3年),宋仁宗罢免吕夷简的宰相职务,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和韩琦等为枢密副使,推行改革。改革措施共有10项:明废黜、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 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 重点是整顿吏治。除“修武备”一项外,其他各项均由仁宗颁诏全国施行,称作“新政”。
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们的特权及切身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仅过 了一年时间,范仲淹、富弼等人就因更张纲纪、纷扰国经等罪名遭到贬黜,朝中支持新政的官员大都被贬官到地方任职,已经颁行的新法也被宣布作废。
下一节:苏轼为何为陷入“文字狱”的泥潭
返回章节首页>>>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割据 与金辽长期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