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范仲淹简介范仲淹改革的故事

时间:2018-08-24编辑:梓岚

北宋名臣范仲淹从小刻苦读书。他常去附近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他那时的生活很清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几根咸菜,吃完继续读书。范仲淹后来到南京应天府书院学习。他很珍惜这个机会,不分昼夜,刻苦攻读。

有一个同学看到他常年吃粥,十分同情他,就给他送了些好吃的,可是范仲淹一口不尝,美食搁在那里都发霉了。这同学怪罪起来,他才解释道:“我习惯了这种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所以你的美意我心领了,但是这美食,实在不能碰。”同学叹服。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又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忧计天下”的政治生涯。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作盐官。他积极关注民生问题,建了一条被称作“范公堤”的海堰,使当地百姓不再遭受水灾或海难。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经晏殊的推荐荣升秘阁校理。他对刘太后干政十分不满。这年冬至,太后依旧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想要制止这种损害君主尊严的事。于是他上奏批评这一计划。听到范仲淹的奏疏,晏殊内心大为恐慌。

退朝后他赶紧找来范仲淹,责备他过于轻狂:“你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范仲淹敬重晏殊,辩解道:“我正是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而让您因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得罪了您。”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以对。事后范仲淹又上一奏章,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范仲淹因此奏而遭贬离京。

过了几年,范仲淹又被调回京师做开封知府。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仅仅几个月,开封府就“肃然称治”。但他又因揭发宰相吕夷简的腐败情况,被吕夷简设计中伤,被贬为饶州知州。五十岁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和越州为知府。

宝元三年(1040年),西夏攻宋朝延州等地。本是文臣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成了副帅——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范仲淹果然能文能武。他亲临前线视察,全面检阅、裁汰和改编军旅,开展严格的军事训练。这样,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以大顺城为中心,渐渐竖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面对西夏的侵扰,宋仁宗想改良政治,增强国力,于是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时为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和富弼、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改革,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阅后十分赞同,便逐条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展开了。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焕然一新。

范仲淹的改革,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一些保守派官僚的反对。他们阳奉阴违,伺机报复。庆历四年(1044年),这些保守派官员借一起谋逆大案质疑范仲淹扩大相权的居心及其改革的诚意。宋仁宗虽不怀疑范仲淹的居心,但看到反对革新的势力如此强大,也开始动摇了。这时,宋夏双方正式达成和议,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宋仁宗稍感心安,对于改革的兴致骤然冷淡。

庆历五年(1045年)初,宋仁宗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实行一年有余的各项新政被取缔。范仲淹被撤去军政要职,调作邠州知州。此后,范仲淹又被辗转调往邓州、青州和颍州等地。年迈有疾的范仲淹在赴任颍州途中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范仲淹的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

范公的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