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26编辑:历史君
失败的元朝统治
元朝不是汉人王朝,在进入中原后,没有像过往的鲜卑、契丹、女真一样主动汉化,而是坚持蒙古化,这对于他们统治中原是极为不利的。
语言障碍
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语言问题,大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都会尝试学习汉语和儒家经典。
比如在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孝文帝改革后,甚至将鲜卑族姓,统一改为汉姓,拓跋氏改为元氏;建立辽国的耶律阿保机,曾经给自己取名耶律亿;同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也给自己改名完颜景,同时给自己的弟弟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取名完颜晟。
元朝入主中原后,丝毫未见类似行动。影视剧中的赵敏并不是她的真名,她真名应该叫孛尔只斤·敏敏帖木尔。元朝皇室以及其他蒙古贵族由于没有选择汉族的姓名,导致人们记忆起来很麻烦,甚至记不住。同时,蒙古人大量保留着塞外的政治传统,没有向汉化的方向发展。
拒绝汉化
辽圣宗在与宋真宗的信件中说到:“吾修文武礼,彬彬不亚于中华”;女真建立的金国也一样,金章宗已经丝毫没有自己祖先那种悍勇的气息,倒是痴迷于学习宋徽宗的瘦金体,他的填词风格也推崇李后主。
元朝帝王,热衷于学习汉文化的几乎没有,“不惟帝王不习汉文,即大臣中习汉文者亦少也。”忽必烈就曾发出疑问:“汉人惟务课赋吟诗,将何用焉?”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元朝统治者根本就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雅,诗词歌赋、仁义道德看起来没有快马弯刀实用,但却可以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元朝统治者既然不理解,更谈不上学习汉文化了。
元朝的上层建筑问题
元朝对汉文化的偏见也影响到了政治制度的设计。汉族王朝在很久以前的西周,就确认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由于这个继承人的素质不能得到完全保证,与之相配套,中原王朝确立了一整套选拔人才的制度,如科举制度。
这项制度几乎可以囊括全天下所有的精英,扩大了统治基础,让他们辅助君王治理天下,有利于维护王朝的稳定。元朝进入中原后,保留了蒙古部落联盟的选拔机制。
早在成吉思汗死后,蒙古上层就发生了汗位的争夺,成吉思汗选择了窝阔台作为接班人,但草原上一直有一个“幼子守灶”的传统,窝阔台对于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很是忌惮。窝阔台先是在对金国的战争中对拖累落井下石,后来干脆毒死了拖雷。
蒙哥阵亡后,蒙古帝国的汗位争夺更加白热,忽必烈、阿里不哥、旭烈兀都具备争夺汗位的资格,最后结果是忽必烈胜出。由于元朝没有学习中原王朝的选拔机制,所以元朝的宫廷政变非常频繁。这就影响到了元朝的稳定性,使得元朝的统治者忙于稳固自己地位,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揣摩治国之道,更别说如何将自己的意志更好得贯彻到民众中间。
元朝的宗教政策
元朝的一大功绩是将西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内,在对汉文化全部say no的同时,他们接纳了来自西藏的藏传佛教。
忽必烈将藏传佛教大师八思巴任命为国师(八思巴就是金轮法王的原型),元朝王室崇奉喇嘛教,势必影响其施政方略。元朝此举甚至一直影响着蒙古人,因为皈依佛教在名义上是不允许有妻室的,没有妻室,自然没有子嗣,蒙古族的人口锐减。
在古代,人口基数大小也能影响一个民族的影响力。汉文明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除了汉文明本身的先进性之外,汉民族人口基础大,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才会选择汉化。
说了这么多,元朝存在感低的原因,无非就是忽略了一句话——入乡随俗。因为固执的保留自己传统,歧视汉人,导致这个版图最大的朝代,对于如今的人来说,就好像没有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