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富庶的王朝却因收复失地而被拖垮

时间:2016-11-28编辑:历史狂流

在我国历代朝代中,此朝看似积弱不堪,总是被欺负。但却不知他是史上最富有的朝代,人们的生活也达到了空前的精致。此朝就是宋朝,但宋朝一直有块心病那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此愿是宋朝历代帝王的梦想,但直至宋朝灭亡也未能实现。

人活在世上,都是有追求的,君王也是如此。公元九百六十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龙袍加身登上王位,后来一一二年又发生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自此,宋朝9位帝王,长达一百六十七年的统治自此结束。宋朝历代帝王都想要将北边的燕云十六州收复回来,让国家的领土回归完整。

但是令人咂舌的是,一直到宋朝灭国,这个愿望也一直未能实现,这也成为了整个北宋王朝心里不能言说的痛。北宋最后的灭亡,也正是由于这个愿望。

最富庶的王朝是哪个朝代?

燕云十六州又名幽云十六州,包括了数十个州府。是华北和内蒙古的交界地带,也是中原王朝和北边的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带。也因此,他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之前好几个朝代也在这个地方凭借其天然险峻的地势,建造长城,以此抵御北边少数民族的入侵,它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燕云十六州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在中原王朝的管制之下,直到石敬瑭的出现才开始发生改变。这个人是后唐帝的驸马,曾在河东担任节度使,在太原一带镇守。

李嗣源去世之后,他的养子登上皇位。这个新皇一直想要将石敬瑭的势力削弱,于是撤下他原本的职位,将他改封为天平军节度使,并把他调去了一些小地方镇守。石敬瑭此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帝王的敌意,于是决定自己先下手。

公元九百三十六年五月,石敬瑭起兵反帝,但是不久后,大唐就派出了军队将太原地区包围。情急之下,石敬瑭决定向契丹皇帝借兵,请求支援。并说,若是此时契丹答应将兵马借给自己,若是战争胜利了,自己一定对契丹称臣,并且还要讲幽云十六州赠送给契丹当作回礼。于是,契丹皇帝随即答应出兵,石敬瑭也凭借着这支兵马,打赢了与大唐的这张战役。

公元九百三十八年,按照协议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从此这个地方便并入了契丹的地盘。

公元九百六十年,赵匡胤登上王位,宋朝建立。在朝臣赵普先攻南方再击北方的建议下,赵匡胤先从南方入手,但是此时他也没有忘记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使命。

他在内府库专门设置了一个库府,用于存放每年国库剩余的银两,想要存积到五十万两时,用来赎回失地;若是契丹不同意,那么还可以用这笔钱来招募有志之士,对这块地进行攻打占据。不过令人叹息的是,赵匡胤还没有等到银两积攒够的那天,就驾鹤仙去了。他的后代也用这笔钱,曾经两次企图夺回失地,但是无奈都战败而归。

之后的宋国和辽国都保持着和平稳定的状态,但是宋国人也都没有忘记要将失地收复的迫切心情。宋神宗曾经下令,告诫全国说若是有谁能够将失地收复,就会加官进至王爵。

一一一五年完颜阿骨成立了金国,之后又将辽兵打败。宋徽宗以为这是到了辽国灭国之时了,所以便于金国联合攻打辽国,想要乘机将失地收回。

于是派人前去商谈,最后得出的结果的是宋朝分的南,西京,而金国取得中京,随后金国又将幽云归还于宋。一一二二年,南方起义被镇压后,童贯又带领大军往北行军。六月他命军攻打白沟。但是对此并不精通的宋朝大军战败而回,还被辽国的军队追碾到了宋城下,宋徽宗知道这件事后急忙下旨班师。

一个月之后,辽国君王因病去世。宋朝得知此事后再次下旨攻打辽国,并将刘延庆任命为总指挥。但是这一次大军才刚出城,辽国就派人前来请降。

宋徽宗眼看大局在握了,还没有等胜利到手,就急忙将各个郡县重新命了名,还安排了管理这些郡县的长官。军队偷袭辽军,刘延庆也于辽军的主要部队正面相抗。辽军大队杀入城后,却因为接应之人没有出现而伤亡惨重

肉搏之后,死伤的人数几乎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万不得已,值得撤退。但是宋兵也被这些辽军吓到,丢下粮草连夜出逃。这是的宋兵军心溃散,武器装备都不要了就拼命的逃,还被辽军追了数十里地。

在两次讨伐都失败后,宋军的实力金国人也大概有了了解。金国人在宋徽宗的一再请求下,也出兵征讨。但是辽军却在得知金军来袭时,丢下城跑了。也因此,在这场战役中,宋朝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所以金国人不承认之前签下的合约,在经过数次商谈后,宋朝只拿到了24个县。而且此后宋朝还要每年向金国缴纳大量税钱。

一一二三年接管领土时,这个地方的所有值钱的东西和百姓都被金军带走,宋朝基本上只是得到了一座残破的空城。但是宋徽宗还是讲童贯封了王爵,其余的人也一并加官。

无奈好景不常,幽云在收复的两年后,再度失守。金国入侵。北宋也在帝王被掳之后灭亡。宋王朝距离燕云越来越远。

想当年,赵匡胤随柴荣南征北战,志在燕云,他借用自己的武装力量取得政权,开创北宋,然后没有一天不想恢复燕云,统一大宋,然而宋徽宗虽然玩物丧志,但也志在恢复燕云,因此与北方的虎狼之国结盟,最终引狼入室,大宋灭亡。真是成也燕云,败也燕云。

大宋灭亡的原因,竟是为了一个燕云十六州,想想不胜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