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04编辑:梓岚
杨六郎是“杨家将”中最熟知的人物了。电视剧,戏曲,小说中无处不在,男女老少都知道。
《宋史·杨业传》中,这样记载他的儿子情况:“(杨)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杨)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杨)延浦、(杨)延训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彬并为殿直。”
可见,真实历史中杨业的儿子,并非演义、戏剧所说的七个儿子加一个义子的“七郎八虎”,总共只有六个儿子,除了跟随杨业战死在抗辽战场上的杨延玉以外,其中只有杨延昭最有名。杨业其余四子,都是恩荫小官,日后也默默无闻。
杨延昭,原名叫杨延朗。他的改名,和父祖一样,也是出于避讳。我看过众多今人研究文章,说到他的改名,都是引用本传的史料:“因避‘圣祖’讳,改名延昭”。对于“圣祖”是谁,皆语焉不详,大家想当然认为“圣祖”是赵匡胤的爷爷或者太爷什么的。
其实,赵氏皇族的这个“圣祖”,直道宋真宗时代才出现,是宋真宗自己瞎编出来的。宋真宗在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觉得很掉皇帝架子,就开始大搞面子工程,通过“天书封禅”等迷信活动,捞回面子,进一步神化赵宋皇朝。这还不够,一天早朝,他忽然对大臣们说,自己昨晚梦见赵家老祖宗下凡,和自己在宫中唠了好久的嗑。这位老祖活灵活现,名字叫“赵玄朗”,年纪和老子差不多。宋真宗这种做法,其实跟风模仿唐朝皇帝,因为李渊把老子李耳认为自己祖宗。但宋真宗更显得低级一些,他硬编出来一个有名有姓史料没有根据的道教祖宗。
大臣们当然心领神会,很快颁布避讳,“玄”、“朗”二字都要避讳,所以,宫内的玄武门改为“拱辰门”,朗州(湖南常德)改名为“鼎州”,而臣下名字中有“玄”、“朗”二字的,自然要改,所以杨延朗就定格成“杨延昭”了。至于“玄”字,如果喜欢书法的观众就更会明白,你们看宋徽宗写《千字文》,“天地玄黄”,他总写成“天地元黄”,那不是写错字,宋徽宗在避讳呢……
说完杨延昭杨六郎名字问题,就接着又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赫赫有名的杨延昭杨六郎,是杨业第六个儿子吗?如果不是杨业第六个儿子,他为什么又叫杨“六郎”。
历史记录中,杨延昭被称为杨“六郎”,始见载于宋朝曾巩所著《隆平集》。书中记载说:“(杨延昭)威震异域,守边二十余年,虏情畏服,上呼曰:杨‘六郎’。”
后来史籍,皆沿其说,仅在文字上略有更易而已。如南宋王称《东都事略》:“(杨延昭)威震异域,守边二十余年,虏人畏之,呼为‘六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八二:“(杨延昭)在北边二十余年,敌惮之,目为杨‘六郎’。”;《宋史·杨延昭传》也如此说:“(杨延昭)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杨“六郎”之称,递相传录,大同小异,但诸位史家对“六郎”本义,却没有任何诠释。所以,世易时移,后世就附会成杨延昭是排行第六,小说、戏曲也推波助澜,甚至《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分册,也认定杨延昭乃“杨业第六子”。
而最早肯定杨延昭是杨业第六个儿子的,是宋末元初徐大焯所著《烬余录》。上述诸部原始资料中,《宋史》最晚编出,是元朝人根据宋朝《国史》、《实录》等辑选而来,杨延昭兄弟数目和名字,肯定以此为准。从《宋史》行文内容看,杨延昭应该就是杨业的大儿子。稍让我们后人产生疑惑的,就是和杨业一起战死的杨延玉,他排行第几不清楚。我们想一想,雍熙北伐时,杨延昭在父亲军队中作为先锋官在朔州出战受伤,独当一面,由此推断,他肯定是长子。而且,杨业死后他几个儿子因朝廷恩荫受封,第一个提到的也是杨延昭。在我国古代,宗法制度非常严明,嫡竖长幼分得特别细,父亲的爵位和恩荫,肯定要首先由长子承继,所以才会第一个提及杨延昭。
但是,杨六郎排行还是众说纷纭,有关杨延昭到底排行第几,杨“六郎”如何解释,自古至今大概有以下论点:
第一,不知和解。因为依据《宋史·杨业传》中记载杨业死后的恩荫封官顺序,杨延昭应该是大郎。但同属一传的《宋史·杨延昭传》又记载:“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可见,修《宋史》的学者,似乎已经弄不清杨家兄弟排行了。
第二,“杨六郎”之称来自杨家大排行,但根据欧阳修给杨业弟弟后代写的墓志铭,杨延昭并不排行第六。
第三,“六郎”是乳名,清朝学者就认为杨延昭 “小字六郎。”
第四,就是字误说了,认为“大”和“六”字相似。古籍刻本、钞本中,这两字往往相混,“大郎”最后误传为“六郎”。
第五,现代学者几个学者别出心裁,认为古代往往以天上星宿比拟世间的正面人物。而《太平御览》卷六《大象列星图》说:“南斗六星主兵机,北斗六星中第六星主燕”。特别是北斗第六星,照临燕地——正是当时契丹辽国所在,所以,杨延昭镇守河北对付辽国,契丹人畏之惮之,就把他看作是镇慑本国(即主燕)的大星,称之为“北斗六星杨延朗”,时间既久,辗转相传,杨延朗的“朗”字渐渐演化为郎,北斗六星也渐渐简化为“六星”,杨延朗和杨六星,便复合成 “杨六郎”——此种说法,看似考据有实,其实稍稍思考,显然太过牵强附会。
第六,有些学者认定,“六郎”一名来自契丹人的口语称呼,如果是真,那就和乳名、大排行完全无关了,应该是契丹语的汉语转音,“六郎”肯定是个威武的夸奖词语。但根据现存契丹史料,现在也没有找到和“六郎”一词语音相近的契丹大字。
经过细细研究,有关杨延昭为什么被称为“杨六郎”,我倒是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多年来学者们之所以茫然,主要因为因循守旧,都迷惑在杨六郎的称呼是契丹人给的。其实,最早记载“杨六郎”三个字的,是宋朝曾巩所著《隆平集》,原文是这样——“(杨延昭)威震异域,守边二十余年,虏情畏服,上呼曰:杨‘六郎’。”——后来的人,都把句子里 “上”当成动词了,认定是契丹人(虏)作为主语。其实,这里的“上”,应该是名词, “皇帝”的意思,即指当时的宋真宗。就是说,由于受到契丹人敬畏,宋真宗很高兴,称呼自己这位大将杨延昭为“杨六郎”。
如此,问题又来了,既然知道杨延昭排行老大,为什么皇帝叫他“杨六郎”呢?
大家见笑了,我又要说出我的一个研究“成果”——宋朝人,特别是宋朝皇族,就是称呼“大郎”为“六郎”!
这,可是属于“跨学科”研究啊!我这人挺爱动脑子的。由于我长年搞经济做金融,前阵子我深入研究过《金瓶梅》——呵呵,行文至此肯定又有读者笑了,肯定心里暗想:你搞经济搞金融,研究《金瓶梅》干吗?您误解我了,我研究《金瓶梅》,是想知道明朝的一两银子价值多少,想研究当时银钱的购买力。所以,我在研究这本奇书的时候,搂草打兔子,灵犀忽现,恍然发现了为什么宋朝人管“大郎”叫“六郎”!
读过《金瓶梅》的人知道,小说中有西门庆摆设宴席巴结六黄太尉的故事,其中,就涉及到了一个今人难解的“技术”问题——那个太监,黄经臣黄太尉,干吗叫他“六黄太尉”?所谓“六”者,“老大”之谓也!——解释这个,可以从《金瓶梅》另外章节找到一些答案。第三十四回,应伯爵从西门庆东京礼单上看到这样的内容:“蔡老爷、蔡大爷、朱太尉、童太尉、中书蔡四老爹、都尉蔡五老爹……”其中的“蔡五老爹”,就是指大奸臣蔡京的儿子蔡绦[tāo]。
宋史记载,大奸臣蔡京七个儿子中,蔡攸、蔡翛 [xiāo] 伏诛,蔡绦[tāo]流放死在异地,只有蔡鞗 [tiáo] 去了公主没有被外流,剩下的儿子和诸孙都被流放到远恶州郡。这位蔡绦,流放过程中,写有著名的散文集《铁围山丛谈》,其中这样回忆蔡家极盛时篇章:
政和初,至尊(宋徽宗)踵唐德宗呼陆九故事(陆贽),目伯氏(老大蔡攸)曰“蔡六”,至于嫔嫱宦寺,亦从天子称之。目仲兄则曰“十哥”,季兄则曰“十一”,吾亦荷上圣呼之曰“十三”。而内人又皆见谓“蔡家读书底”。
可见,从唐朝开始,贵族们就爱玩此文字游戏,兄弟中,老大呼为“六”,老二称为“十哥”,老三为“十一”,老四为“十二”,老五如蔡绦者,自然就是“十三”了。
绕了这么个大弯,我们终于才知道了六黄太尉就是“大”黄太尉的意思。由此,推而及之,杨六郎就是杨大郎!可见,契丹人敬畏杨延昭,其实也是跟着宋朝人如此称呼。
当然,有可能,哪天考古新发现,挖出个辽朝墓葬,上面有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啥的,挖出读音或者解释有和“六郎”有关的新证据,可以推翻我现在所说的结论。不过,这个可能性太小——现在世界范围内认识契丹字的人不超过十个,读音基本靠揣测,而辽国人墓地里面有关存有杨六郎的资料可能性又近乎为零。所以,想推翻我的结论,太难,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