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大燕国的4个盖世英雄

时间:2017-01-13编辑:历史狂流

最终胜出的是建立大魏政权的石闵(后恢复汉姓,史称冉闵,他建立的政权被叫做冉魏,子虚乌有的“杀胡令”相传是他发起,真实历史上,的确是由于他率领汉人奋起反击,才杀的曾经强盛一时的羯族最终走到亡国灭种的穷途末路)。

大燕国的4个盖世英雄

冉闵定都在邺城,此后又攻破了后赵的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准备继续向前进军,夺取军事重镇幽州(今天的北京)。

此时的幽州归属于前燕统治,慕容俊、慕容恪等人正好有跨马扬鞭、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一场英雄与英雄的精彩对决开始了!

公元352年,两位天下闻名的将领在魏昌城相遇,智计百出的慕容恪、勇不可挡的冉闵,他们的碰撞注定石破天惊、地动山摇! 进攻由冉闵发起,他率领数千骑兵杀入前燕大军阵中,曾经不可一世、威震辽东的鲜卑铁骑在冉闵所部的猛烈冲击下,节节败退。

双方连续交锋十场,皆以冉魏军获胜告终。

犹若天神下凡、霸王重生的冉闵睥睨战场,直杀的鲜卑铁骑是肝胆俱碎。在后方观战的慕容恪神色平静,不为战场中的失利所动。眼见形势对己方不利,他当机立断,从军中挑选出五千精锐骑兵,并用铁锁将战马紧密相连,列成方阵向前推进,直撄其锋。

同时派遣一支军队绕道后方切断冉闵所率亲骑兵和后方主力的联系。

杀的兴起的冉闵浑然不知慕容恪已经重新调整了军事部署,他挥舞兵器依然奋勇向前,转眼间数十人已为其斩杀。

但是越来越聚集的鲜卑铁骑已经将冉闵重重围困,眼看身边的部众越来越少,逐渐有些体力不支的冉闵凭借胯下宝马“朱龙”的神力,跃出重围,准备先行撤出战场。

一看冉闵要逃跑,久经战场的慕容恪当然知道纵虎归山的道理,他立即率数百骑兵前去追击。

冉闵狂奔了二十多里,最终“朱龙”力竭而亡,本人也做了慕容恪的俘虏。冉魏军队跑了主帅,结果自然可想而知,除了大批士兵阵亡外,其余人等同冉闵一样尽数做了俘虏。

此战以前燕全胜告终,冉魏政权也宣告灭亡。

前燕入主中原、成为新的霸主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

此后,慕容恪又率大军在“野王之战”和“广固之战”中击败东晋军队,巩固了前燕在中原之地的统治基础和所辖版图,皇帝慕容俊去世后,遗诏任命慕容恪为辅政大臣,辅佐十一岁的慕容暐治理国家。

在文武全才的慕容恪的秉政下,前燕外可退强敌,内可抚百姓,达到了鼎盛时期。

可惜在擎天一柱慕容恪于公元367年去世后,慕容暐在另一员大臣慕舆根的怂恿和挑唆下,不断打压和排挤宗室中的杰出人才,如慕容垂、慕容德等,加上关中的前秦已经迅速崛起,也预示着前燕离跌落北中国霸主的位置已经不远了。

慕容恪临死之前,向慕容暐推荐继承自己位置的人选正是自己的弟弟、吴王慕容垂(他本名慕容霸,由于朝中许多大臣都说他有命世大才,因此一直受到兄长慕容俊的厌恶,一次他骑马磕掉牙齿后,慕容俊乘机给他改名叫慕容缺,后为了避讳图谶,又改成了慕容垂)。

此时的慕容垂四十二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可惜在慕舆根的从中作梗下,他始终受到压制。(慕容恪临终前对慕容暐说的话,“吴王将相之才十倍于臣,先帝以长幼之次,以臣先之,臣死之后,愿陛下委政吴王,可谓亲贤兼举。”) 慕容垂一直在这种压抑的政治环境下如履薄冰的度过了两年多的时间,公元369年,东晋权臣、大司马桓温率五万大军攻打前燕,晋军来势汹汹,连下数城,一直抵达了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一带。

皇帝慕容暐和把持朝政的慕舆根惊恐万分,意图将都城从邺城重新迁回龙城。

眼看祖先父兄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要付之东流,慕容垂再也顾不得明哲保身了,他挺身而出,对皇帝慕容暐说道:“不然。臣请击之,若战不捷,走未晚也。” 眼见他主动提出率军抵御强大的晋军,慕容暐无计可施,只得默许,他下旨以慕容垂代替慕容臧为南讨大都督,率征南将军慕容德等五万步骑前往抵御桓温。 又是一次高手的对决、强者的交锋!

“枋头之战”将慕容垂在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展露无遗,面对桓温这位天下首屈一指的用兵大家,他首先启用了一批熟悉军事却抑郁不得志的将领,稳扎稳打,迅速扭转了战场上的颓势。

后燕成武帝慕容垂(326年11月4日—396年6月2日),字道明,原名霸,字道业(一说字叔仁),鲜卑名阿六敦。

接着,慕容垂自己率军牵制桓温大军的主力,同时派弟弟慕容德率一万五千军队前去阻截东晋军负责粮草押运的补给部队。

忌惮于慕容垂治下前燕军的战斗力,桓温没有抓住前燕军分兵之际进行决战,征战日久已逐渐疲惫的东晋军粮草已经逐渐不继,等到补给部队被慕容德率军消灭的消息传回后,东晋军士气大衰。

无奈之下,桓温只得下令撤军,撤军途中,又中了慕容垂设下的埋伏,最终东晋军损失数万人,丢下大批的物资,大败而归。

“枋头之战”的胜利,大大的解除了前燕的边境威胁。不过经过此役威望如日中天的慕容垂、慕容德兄弟的处境却没有丝毫改善,受到了皇帝更大的猜忌和迫害,最终他们只得率领子侄无奈逃往关中的前秦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