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7编辑:历史狂流
这种力量非自然生长而是由于"是由于政府的作用促成的,这种发展就像朝生暮死的植物一样,当失去政府的支持也就消亡了"。这个评语在九年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刚开始的时候法国海军依旧强于英荷联合舰队。这导致1690年的7月法国海军在比奇角海战中击败了英荷联合舰队。但是随后的拉乌格海战中法国海军却被英荷联合舰队打得打败。
比奇角海战
战事受挫加上重商主义的柯尔柏去世之后,路易十四便如英国人期望的那样全力投入欧洲大陆的争霸之中。他将陆军扩编到上文所述的40万规模,反之海军地位则一落千丈。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最后三年中法国仅仅建造了12艘新战舰,仅为英国新建造量的五分之一。到了1756年法国海军只有45艘战列舰,而英国则有130艘。法国人被成功的"赶回了大陆"。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次正确的选择,因为"法国人不能既保留一只强大的陆军,又拥有一只强大的海军"。用马汉的说法就是"法国海军的衰败不是由于某一次失败,而是由于法国已筋疲力尽和大陆战争的巨大开支"。
路易十四
七年战争算是双方路线又一次大的较量,这场被丘吉尔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法国又在这次战争中损失了37艘战列舰和56艘帆船。此后波旁王朝(含西班牙)为了复仇再一次加大海军投入,同时支持北美的独立。不过其结果却是财政的赤字。
传统陆权国家的做法不同,英国哪怕是战胜了也不会在欧洲大陆扩张领土。英国对外的口号经常就是"建立欧洲均势"和"维护欧洲自由",这也成为了接下来三个世纪英国外交的信条。其签订《乌特勒支条约》的时候明确的提出了"势力均衡",并且称其为"是相互友好和各方持续和谐的最好和最牢固的基础"。
乌特勒支条约
所以有人将1689-1815的英法战争(包括拿破仑战争)称之为"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其实是不恰当的。和上次不同英国不是为了继承法兰西王位而去找欧洲亲戚的麻烦,而是为了维持大陆均势以主动参战或者鼓动其他欧陆国家的办法去攻击"最强者"。最好的例子就是作为路易十四一生基友的威廉三世为了防止哈布斯堡王朝力量过于强大于1689年和1700年两度和法国展开秘密会谈,合谋瓜分西班牙遗产。在西班牙王位战争后法国暂时无力威胁到英国的情况下,英国立刻和法国结成了长达15年的同盟。以此对付日益强大的西班牙和在彼得大帝改革下逐渐强大起来的俄罗斯。
威廉三世
英国的力量来源和法国也不完全相同。相比大洋彼岸的法国,英国的劣势实在太大。在18世纪初英伦三岛总人口为894万,而法国则有1930万。而按英国统计学家格里高利.金计算的人均收入在17世纪末法国为6.3磅,英格兰为7.18磅。通过这两组数据估算出来法国的生产总值大约为英国的两倍。但是英国却能在综合国家实力的较量--战争中和理论上远远强于自己的法国对抗,难道仅仅出于其灵活多变的外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