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04编辑:文二
“毛刘周朱陈林邓”的领导集体格局正式形成
中共七大后,中央书记处实际上起着中央最高领导和决策机构的作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中共八大。解放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书记处领导全党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建国以后,又继续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圆满地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各项工作和任务。
建国初期,中央书记处进行一些人员更替和补充。任弼时从1949年4月起就因病休养,后又赴苏联治病。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批准陈云代理中央书记处书记。同年10月,任弼时逝世后,陈云正式递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最高层仍然保持“五大书记”的格局。而这“五大书记”,就是“毛刘周朱陈林邓”中的前五人,不过排名顺序上还略有区别。
作为已夺取全国政权的执政党,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异常繁重。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央日常工作需要,1954年4月2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设立中央秘书长、副秘书长,组成秘书长工作会议,代中共中央处理日常工作,以减轻中央书记处的工作负担,邓小平担任中央秘书长。1955年4月4日,中共七届五中全会补选林彪、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至此,“毛刘周朱陈林邓”等七人都进入了中央政治局。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对党的组织和领导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最重要的变化就是重新设立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替代原来的中央书记处,也可以说是把原中央书记处改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原来的中央书记处书记都成为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成员。
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当选为副主席。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六人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林彪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还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林彪在八届中央政治局的排名相当靠前,仅次于六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在非常委的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位。中共八大实际上已确立了“毛刘周朱陈林邓”领导集体的基本格局。
从较好发扬党内民主的中共八大选举看,“毛刘周朱陈林邓”等七人也得到全党的充分认可,他们均排在中央委员得票的前九位。中央委员得票前九位的另两人为延安“五老”中的“两老”:林伯渠、董必武。首次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邓小平更是得到全党的高度认可,他在八届中央委员选举中,得票由七大选举时的第二十八位上升到第四位,仅次于毛泽东、刘少奇、林伯渠,排在朱德、周恩来、陈云、林彪等人之前。
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和中期,林彪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虽然他在十位元帅中是最年轻的,但一直比较消沉。从1958年起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也由于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开始逐渐活跃起来。同年5月,他参加中共八届五中全会,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至此,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等七人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以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为标志,“毛刘周朱陈林邓”领导集体的格局正式形成。
◆1961年1月,毛泽东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主席台左起:陈云、周恩来、刘少奇、毛泽东、朱德、邓小平。
在“毛刘周朱陈林邓”的领导集体格局存续期间,是一个艰苦创业、艰难探索的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历尽艰辛曲折后,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这是党在执政后召开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总结经验大会,共有七千多人,因此这次大会又称“七千人大会”。在党中央集体的领导下,会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起到了团结和动员全党齐心协力为战胜严重困难而斗争的巨大作用。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8月1日至12日,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等十一人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林彪名列第二位。全会没有选举中央副主席,但会后不久,林彪被宣布为唯一的中央副主席。八届十一中全会的人事调整,也意味“毛刘周朱陈林邓”的领导集体格局的终结。
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历经屈辱,病逝于开封;1971年9月13日,林彪出逃苏联,于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1976年1月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等三人先后不幸离世。
粉碎“四人帮”后,“毛刘周朱陈林邓”中只有邓小平和陈云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们俩默契配合,相互合作,同心协力,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互相支持,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