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26编辑:历史狂流
每次入宫议政,太监总会给奕訢献茶。有一天,商议颇久,慈禧忘了让太监进茶,结果,口干舌燥的奕訢一时忘形,随手拿起御案上的茶杯,正准备饮下,马上意识到此乃小皇帝的茶,便又放回原处,也没有谢罪。
太后召见之地任何人不得擅入,但奕訢时常不经太监传旨,就径直入内。青年时代的奕訢,确实是勇于任事,锋芒毕露的。久而久之,慈禧深觉自己的权势受到了威胁,决心好好地惩治他。
事后,慈禧召见了周祖培和倭仁,当即拿出了一份亲手拟写的罢免奕訢的朱谕。慈禧虽然粗通文墨,但她的文字水平远达不到草拟诏书的程度,所以此份朱谕不仅字迹难看,而且错字连篇,丑态尽出。争强好胜的慈禧全然不顾自己粗劣的汉语水平,执意亲自起草诏书,可见她当时对奕訢不满之甚。
但手谕发布后,立即引起了群臣的反对,大家都认为奕訢自任职以来为清王朝尽心尽力,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还有人提醒慈禧,与洋人的事务都是奕訢在处理,如果就这样罢免他,恐怕会让外国人对清王朝的稳定起猜疑之心,朝堂上许多大臣都联名为奕訢求情,请求两宫收回成命,重新起用奕訢。
看到群臣都为奕訢求情,慈禧明白,想要一下子扳倒奕訢还不是时候,大家所说的后果不无道理,况且此次打击羞辱奕訢的初衷也已达到。权衡之下,慈禧终于在四月十四日召见了奕訢。这一天,这个原本性格刚强的汉子终于向慈禧低头了。他一上来就是全身伏地,失声痛哭,一改往常在两宫面前的不拘小节的随性。这一哭,让阴险毒辣的慈禧非常满意,随即恢复了他的职务,但议政王的头衔却被永远革去了。
经历了此次罢免风波之后,奕訢在慈禧面前收敛了锋芒。此后,奕訢一边在慈禧的羽翼下表现得服帖乖顺,一边步履维艰排除万难地实施着他的洋务举措。
一眨眼,同治帝长大了,到了亲政的年纪。慈禧顺应祖制,撤帘归政。为感激母亲多年来的悉心辅佐教导,也为了摆脱母亲的持续管辖,同治亲政后立即着手重修圆明园。施工之后不久,大家发现同治经常借视察工程的名义跑出皇宫,在茶楼、妓寮花天酒地,闹得满城风雨。
奕訢实在看不出去,他率领群臣求同治帝看一份建议停修圆明园的奏折。同治帝看了两行后就焦躁地扔下,于是奕訢亲自念给皇上听,念着念着,同治帝噌的一下站起来,气急败坏地指着跪在地上的奕訢说:“把我这个位置让给你如何?”此话一出,一旁的文祥立刻吓得埋头趴在了地上,奕訢也不敢出声。
随后,盛怒之下的同治帝亲笔写下诏书,要将奕訢撤出军机,并革去他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降为郡王。幸而慈禧与慈安急忙出面干预,同治帝不得不恢复了六叔的职务,并停修了圆明园工程。
不到一年,同治帝病逝。醇亲王之子、年仅四岁的载湉为新皇帝,就是后来的光绪帝。慈禧再度垂帘。
光绪九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北部打响,一时间形成了主战派和反战派,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一直抱着消极态度,是战是和一直拿不定主意。此时已经被多次罢免的奕訢少了年轻时的锋芒果敢,做事犹犹豫豫,直到最后慈禧决定出战,奕訢才摆出主战的姿态。结果清军节节败退。
第二年三月,慈禧借口“委靡因循”,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全部撤职,其中对奕訢革去一切差事,并停掉之前恩加的亲王双俸,令其居家养疾。
奕訢在这次被罢免的过程中,显得尤为平静。他既没有像咸丰年间被八大臣排挤时那样奋起夺权,也没有第一次被慈禧削去议政王头衔时那样长跪痛哭。如果说,曾经的他确实还有棱角,在经历了慈禧长此以往的磨砺和算计后,而今的他锐气已散。自咸丰十一年协助皇嫂铲除肃顺集团后,他随即入职军机,兢兢业业辛劳了二十多年。他累了,此时的他早已没有年少时的意气风发,更无力再去为王朝大展宏图。
奕訢赋闲在家的十年里,丧妻丧子、友朋凋零,全然老骥伏枥、英雄末路的悲怆。
光绪十五年(公元1895年)冬至这一天,奕訢闲坐家中,回首自己一生凄凉,屡遭打压,不禁心如死灰,老泪纵横。他抬手拭去泪水,强打精神提笔作了一首诗《冬至闲吟》:
自怜终乏马卿才,苦吟须惊白发催。
从听世人忙似火,此心因病亦成灰。
前程渐觉风光好,清气应归笔底来。
官给俸钱天与寿,帝尧城里日衔杯。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迫于严峻的形势,慈禧又想到了她那个被搁置了十年的小叔子。奕訢被重新起用,管理总理衙门,并总理海军,会同办理军务内廷行走。可惜,此时的恭亲王早已垂垂老朽、暮气沉沉,在政治上毫无作为了。对面已经病入膏肓的清王朝,他也没有回天之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战争走向败局。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奕訢的一生心血付诸东流。
恭亲王奕訢集智慧、才干、雄心、眼界于一身,可作为政治家而言,他独缺的便是权谋与心计。他本有帝王之才,也有帝王之命,却偏偏少了一些运气和机遇。与有运无命的光绪帝相比,他的际遇刚巧相反。年少时,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奕訢与皇位擦肩而过,而后又被自己的皇兄及肃顺排挤,好容易熬到了执掌大权的机会,却遭遇慈禧,仍旧逃不开被打压的宿命。
他的一生,遇到的总是将个人权势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当权者。从咸丰到慈禧,总是看重个人的得失,却牺牲家国的前途。
奕訢开拓了一个时代,也终结了一个时代。他有幸身在帝王家,却不幸一生难得志。许多史学家甚至假想,如果当初道光帝挑中奕訢做了皇帝,后来便不会出现慈禧专权,清末的历史或许会被改写。可惜,历史是没有如果的,更不会因为个人而改变走势。
岁月如温温小火,煎噬着奕訢的福寿,最终那个摇摇欲坠的王朝,终于和他的生命一样走向了没落。
奕訢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靖西朗润园(今北京大学的西北部)度过的。光绪二十年四年四月初十(公元1898年5月29日),奕訢去世,终年66岁,谥号为“忠”。大清宗亲谥“忠”者唯奕訢和多尔衮二人,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世袭罔替的王爵由次子载澄的长子溥伟继承。
后来,光绪的一生,也毁于慈禧之手。他和他的六叔,都做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悲剧人物。
下一篇: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太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