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揭秘:“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时间:2016-12-16编辑:历史狂流

按照清朝的制度,为避免冤漏,死刑案件必须逐级审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除了要上交知府审理外,还得呈交到浙江按察使司核准。浙江按察使司审核后,再由巡抚上报给朝廷。在浙江按察使司和浙江巡抚这两次审核过程中,已被刑罚折磨得生不如死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只求速死,都放弃了翻案的机会。

就这样,此案在同治二十年的十二月二十日第一次结案。浙江巡抚将最终结果上报给了朝廷,只需朝廷批准,便可执行死刑。

虽然狱中的死囚已然放弃伸冤,但是杨乃武的家人却没有放弃。待浙江巡抚上报期间,走投无路的杨家人决定,上京城告御状。杨乃武在家人的鼓励下,写了一份诉状,阐明了自己的冤屈。杨家人先把状纸递送给浙江各级衙门,结果如石沉大海,都没有回应。紧接着,他们便去了京城。可是因为没有门路,当时的最高监察机关都察院接到诉状后,认定杨家人这样越级上告,违反了大清律制,拒绝受理,而让浙江巡抚重新审查此案。浙江巡抚接到通知后,又转交杭州府重审。就这样,案子绕了一个大圈,还是回到了始作俑者手中,结果自然是维持原判。

经过了这一番折腾,可以说,杨乃武与小白菜已经失去了所有正常翻案的机会。除非有奇迹发生,否则他两必死无疑。

没想到,不久,杨家人找到了一层关系,让这桩板上钉钉的铁案出现了转机。

中国古代官场最重视同乡与同年这两类人际关系。同乡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老乡,同年即同年参加科举考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同学。杨乃武虽然已不再是举人,但他的同年关系网还在。杨有位同年名叫吴以同,他两是同科举人,相交颇深,吴以同相信以杨乃武的人品,绝不会做出通奸杀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恰好,这位吴以同又是胡雪岩的幕友。如此一来,杨乃武便和鼎鼎大名、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扯上了关系。此案审理时,胡雪岩正在杭州筹办胡庆余堂中药店,吴以同将杨乃武的情况告诉了胡雪岩,颇有侠肝义胆的胡雪岩决定出手相助。

此时,胡雪岩的朋友浙江籍官员夏同善丁忧期满,正要回京复职。胡雪岩为他践行时,有意让吴以同作陪,趁机说起杨乃武一案,述明疑忧,夏同善很是震惊,当即答应定会鼎力相助。

同治十三年七月,杨家人再次上京告状,这一次杨乃武的诉状终于被递到了同治帝与慈禧太后的案头。此案虽属人伦要案,但在每日处理军国大事的慈禧眼里,也算不得大事。不过既然报上来了,那就再仔细复查一次吧。于是她下了道谕旨,将此案交浙江巡抚重查。

就这样,案子再一次被打回到浙江巡抚手上。当时任浙江巡抚的是湖南人杨昌浚,此人军功出身,文化水平不高,官也做得一般。接到谕旨后,他不敢怠慢,特地找来了好些与案件毫不相干的官员重审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见到换了主审官,明白事情有了转机,便开始翻供,一再重申自己之前的供词不过是屈打成招所致。

正当二人满怀希望地以为可以沉冤得雪时,一个噩耗传来:年仅19岁的同治帝驾崩了。皇帝崩逝,举国哀痛,这案子只得搁浅了。

很快,年仅四岁的光绪帝继位,慈禧、慈安再次垂帘听政。就在新帝登基之际,一份浙江籍御史的奏折被递交上来,这份奏折不仅要为杨乃武与小白菜翻案,更要弹劾浙江巡抚杨昌浚,指控他仗着皇位交替,就将案子堂而皇之地一拖再拖。

原来,面对杨昌浚的拖延无为,夏同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通过多方游说,好不容易才鼓动一位同乡上了这份奏折。

杨乃武是浙江人,浙江自古就是科举大省,所以浙江籍京官比重极大,势力自然也大。而审理案子的杨昌浚却是湖南人,几乎所有浙江籍官员都很同情杨乃武,也对杨昌浚深感不满。渐渐的,这个案子由一个简单的风化案,上升到党派抗衡、官场博弈的高度。

此后,夏同善联合了庞大的同乡加同年力量,许多浙江籍京官纷纷响应,上书弹劾杨昌浚。为了平息众人的愤恨,慈禧斟酌了许久,决定委派新任浙江学政胡瑞澜为钦差大臣,全权复审此案。

胡瑞澜虽然在浙江一带很有名望,但他从来没有审过案子,况且他还是杨昌浚的手下,让他去审一个把自己上司牵扯进去的案子,怎么可能审得明白。按照规矩,钦差大臣应该是从中央选派,但到了清朝末期,中央财政拮据,难以支付钦差大臣的出京经费。这才安排了一个即将要到浙江上任的胡瑞澜兼了钦差大臣。慈禧如此安排,别无他因,不过是为了省钱。

据杨乃武后来回忆,当他得知朝廷选派过来翻案的是胡瑞澜时,好不容易泛起的希望又沉沦谷底。他明知再无生还希望,在狱中写下了一副对联: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学台充邢台乃武归天。

光绪元年十月十八日,在胡瑞澜的结案报告上交给朝廷15日之后,慈禧又一次收到了弹劾的奏折,奏折是是户部给事中边宝泉所写,弹劾对象就是胡瑞澜。奏折中写道,胡瑞澜办理此案时本就心存偏袒,何况他是学政官,没有办案经验,加之他的考评升迁都是杨昌浚说了算,二人之间难免有官官相护之嫌,又何谈主持公道呢?此案还是应当交由刑部从头审理。

而夏同善这边,在杨家人第二次上京告御状时,还找到了一位强有力的帮手——时任刑部侍郎的翁同龢。翁同龢曾先后担任同治光绪帝的老师,很受慈禧的器重。此时,浙江籍官员都认为,只要案子能被移交到刑部,翻案就有了很大的胜算。

慈禧看到这个奏折时,心中猛地被触动了一下,她心里开始打着算盘:何不以此案为契机,狠狠惩治一下湘军,收回江浙一带的控制权。早在咸丰年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最后依靠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势力才得以平息。太平天国平定之后,浙江等沿江一带就牢牢掌控在了湘军的手里,这也成了慈禧的心腹大患。杨昌浚等人正是湘军在江浙一带的代表,此案涉及的大小官员也几乎都属湘军的势力。可以说,维持原判就是湘派的意思。如果慈禧同意刑部重审,就是和湘派过不去。可如果最终能够成功翻案,不就可以趁机打压湘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