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19编辑:历史狂流
例如明万历年间,出使琉球的夏子阳在《使琉球录》中详细记录了他的座船尺寸:他的船“连头尾虚梢,共计十五丈”,而船舵“长三丈一尺”,长度就有 10 米。明代使臣先要来到福建主持建造福船船型的“册封舟”,再乘着它前往琉球,他们记载的船舶尺寸因此相当可信。
▍册封舟其实就是宝船。宝船并非郑和的专用船,凡奉皇命出使海外所乘的船皆称“宝船”。明朝使者柴山立在琉球的碑文里有“特敕福建方伯大臣重造宝船”的文字就是明证。
1984 年和 2005 年,山东蓬莱水城发掘出不少明代战船的舵杆。一根长 8.2 米的舵杆上存有“四百料”的字样,这种四百料战船在《龙江船厂志》和《南船记》里都有记载,全长不足 9 丈,可见使用 11 米舵杆的船也大不到哪去。
事实上,出土如此之多的大型船舵,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优越性,反而是中国传统船舶结构的一大缺陷。
这是因为,明代海船的船舵常在风浪中损坏甚至丢失,通常要准备 2~3 套备用舵作为消耗品。嘉靖年间,使者陈侃的封舟船舵就因风浪报销过,把备用舵换上才继续航行。舵的数量远比船的数量多,自然容易留存至今。
到了清代,使臣徐葆光出使琉球前熟读了此前明代使者留下的文献,一本正经的问为何不准备备用舵,谁知被人顶了回去:“本船伙长林某云:船柁,西洋造法最坚稳,可无用副。”船舵采用西洋造法后,就不用再准备备用舵了。
而对宝船厂古船坞的发掘,恰恰证明这些船坞根本不可能用于建造巨型宝船。
2003 年 8 月,南京博物馆发掘了宝船厂 6 号船坞。清除淤泥后,人们发现古船坞呈倒梯形,上口宽约 44 米,下底宽 12 米,深度仅仅为 5 米。
▍卫星照片中的 6 号船坞
这个尺寸意味着,如果要把按 44 丈长 18 丈宽的记载复原出的大宝船放在这个船坞里,就像把河马塞进浴缸里一样,根本塞不下去。这样大的船根本无法在这个船坞里建造,船坞注水后,船也浮不起来。
▍武汉理工大学席龙飞教授等人复原出的大型宝船横截面与南京宝船厂 6 号船坞尺寸对比
事实上,整个南京地区都就不可能建造如此巨大的船只,因为按《郑和航海图》的记载,郑和船队当年在长江口实测水深为“出洪打水丈六七”,也就是在涨潮时水深一丈六七尺,约合 5 米。
宽达 18 丈的巨型宝船,吃水不可能低于 5 米,否则其宽度吃水比将超过 10,犹如一个木筏,不具备经受外海风浪的稳性。武汉理工大学按照船舶原理复原出的巨型宝船,吃水为 8 到 10 米,连长江口都开不出去。
除却南京,另一个可能建造大型宝船的地点是福建长乐港。清代编修的长乐县志里留有“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舶于此”的记载。
长乐港位于闽江右岸,然而闽江的水深更不能容纳巨型宝船。明朝使者陈侃乘坐船舱深度一丈三尺(约 4 米)的封舟,尚要在闽江口等待天文大潮的有利时机才能出海。光吃水就超过 8 米的大宝船,自然也开不出去。
郑和宝船到底有多大
历史文献中对郑和宝船尺寸的记载已被证伪,一切都回到了原点。郑和宝船的大小真的弄不清了吗?
恐怕只有依靠近代出土文献才能解答这个疑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1936 年在发现的静海寺残碑被视为郑和宝船尺度最可靠的记载,依稀可辨的碑文提到的最大的船只是“二千料海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