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22编辑:历史狂流
“乒乓外交”至今仍是一个经常被人热议的话题。2013年,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会员、记者、作家尼古拉斯·格里芬出版了《乒乓外交:那个改变世界的游戏背后秘史》。该书的主线是乒乓运动的发展及其“政治属性”,从英国写到日本、从苏联写到中国,特别是中美两国在冷战期间“小球推动大球”的那段历史轶事和外交突破成为全球的高潮。在格里芬看来,40多年前“乒乓外交”不可否认地在打破中美关系坚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很少有人了解中国人在1971年为“乒乓外交”做了多么精心的准备。这本书刚一出版,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格里芬认为,20世纪初乒乓球逐渐成为一项“没落的运动”,但随后在国际乒联主席,“共产主义者”蒙塔古的推动下渐渐变得火热,终于在1970年代成为中美两国缓和关系、进而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工具,这一切都是精妙的“外交设计”。格里芬还认为,“乒乓外交”不仅为中美两国建交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在全球外交领域梳理了一种通过民间外交、公共外交改善国与国关系的方式。
格里芬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到这本书时说道:“在整个“乒乓外交”的特殊时期里,一切——不仅仅是(双方晤面地点的)选址,还有行程安排,以及以乒乓球作为破冰契机,这些都是由中方决定的。我的书能够很好地提醒美国人,在那次谈判桌上,中国人正扮演着令人印象深刻的东道主角色。”
媒体看访华时的尼克松:“罕见的谦逊和敬畏神情”
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美籍华人徐中约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是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海内外历史学界认为,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
关于尼克松的北京之行, 徐中约在该书中写道:“一些亚洲人把尼克松访华看作是一次朝圣,因为在历史上,中国皇帝是从不离开本国的;只有藩属国的国王和使臣前往中国向皇帝表示敬意。尼克松的访问将给予中国一种新的尊严感,同时也使它获得大国的地位。”“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精明杰出的革命家,也都熟知历史。他们知道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使其为己所用的重要性。美国探索打开中国大门的努力与他们自己的大构想相吻合,于是尼克松成了北京欢迎的客人。”
“(尼克松到达北京)几小时以后,毛泽东在书房里会见了尼克松和基辛格,这是一次事先未经安排的会面,持续了一个小时。总统和他的外交政策顾问走进书房时好像是‘去见识一个场合远大于去拜会一个人’。毛泽东说话洒脱,充满威严和自信,朴实巧妙,而周恩来则保持沉默。尼克松‘感受到了毛泽东的魄力’,并表现出从未被新闻媒体见过的‘罕见的谦逊和敬畏神情’。”
尼克松出访中国前,最担心的是毛泽东是否会接见他。他在工作日记中写道:“我们应该很快同毛会见,并且我们不能陷入这样的境地,即当我会见他时他高高在上,好比我走上阶梯而他却站在阶梯的顶端。”
尼克松和随行人员到达北京后就们注意到,在机场并没有出现他们以为会出现的热烈欢迎的场面,车队驶过的街道和天安门广场也是冷冷清清,这不由得使他们感到有点失望。他们并不知道,这种“不冷不热,不卑不亢”的接待规格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经过周密考虑定下来的。不过,美国客人的这点小小的失望很快就被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驱走了。下午2时左右,在尼克松刚刚收拾停当,正准备洗澡时,周恩来赶到宾馆通知说,毛泽东主席想很快会见尼克松总统。
◆1972年2月21日11时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到达北京。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前往机场欢迎。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回忆道:毛泽东的约见,“好像过去君王召见臣民的方式。第一次知道毛泽东要会见尼克松的消息是在我们刚刚到达之后。我获悉周恩来要在会客厅同我见面。我到那儿后,他说:‘毛主席想见总统先生。’我不想留下尼克松是蒙召的印象,因此提出了几个有关晚宴上活动次序的问题。周恩来一反常态,竟露出不耐烦之色,说:‘毛主席既然邀请他,就是想马上见到他。’尼克松刚刚抵京的欢迎仪式上,会谈未开始,毛泽东就在向国内外人民示意他的权威了。我们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坐上了中国的国产轿车,前往毛泽东的住所。美方的特工人员不准随行,至于媒体,也只是被事后通知。”
上一篇:“知青之歌”还记得吗?